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信徒重善行與大公.非信徒重刺激與自決

華人信念發展研究:
(2010年04月1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港澳兩地四位大學學者,去年開始進行名為「華人信念發展研究」,當中包括「信徒靈性」的部分,期望藉著對信徒──特別是青年信徒──的追蹤研究,了解他們在信念、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方面的改變以及背後的原因,從而找出阻礙或促進不同信徒靈命成長、參與事奉和投入教會生活的因素。首次發佈會剛於四月九日在中神舉行,有近百位教牧信徒參加。

該調查由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的許志超博士、劉月瑩博士、林國雯、吳智威、劉楝及澳門大學心理學系的莫瑞英博士及張樹輝博士進行,於O九年九月起搜集首次數據,透過大學及個別堂會的電郵網絡成功訪問了約六千二百人,當中約二千一百人是基督徒,其中八成有教會生活,分別來自逾三百間本地堂會。

許志超指,他們將於今年九月前再搜集兩次數據,之後兩年再每年搜集一次數據,目標是建立一個大型數據庫作長遠研究。他期望是次發佈後,有更多教會或機構願參與(查詢可瀏覽www.psychology.hku.hk/ftbcstudies/change;發佈會數據上載於http://bit.ly/seminar2010)。

以下列出部分數據:

問到「教會過於重視教條」,沒上教會的信徒有約30%認同,有上教會的信徒亦有約15%同意;問到「教會與我的生活脫節」,有近35%沒上教會者認同,有上教會者亦有近10%同意。問到「聚會內容有深度」、「教會奉獻用在合宜地方」、「教會大部分決均正確」三項,有上教會者同意率為55%-70%,但沒上教會者的同意率則只有20%-40%;至於「教會一些做法令我失望」、「教會領袖獨斷獨行」、「曾在教會受傷害」等,差距則不及上述三項大,有上教會和沒上教會的人同意率都介乎10%-20%──其中有近20%有上教會者表示自己曾在教會受傷害。

生活壓力方面,問到要在「經濟和事業上加勁」,沒上教會信徒有逾80%同意,有上教會信徒亦有近70%同意;至於「工作╱學業忙,時間難分配」,沒上教會者的同意比例是70%,有上教會者則為45%;至於「消閒活動多,時間難分配」,沒上教會者的同意比例是45%,有上教會者則只有約20%。但許志超指現階段未能分析當中因果:可能是有上教會者較願委身所以較少時間衝突,但也可能是他們時間衝突較少所以能上教會。

另外,有上教會的信徒中,有約90%表示自己有正面的靈性體驗,例如清楚自己重生得救、享受與神有密切溝通;而沒上教會的信徒同意這兩方面的比例雖然較低,但亦有逾50%有上述體驗。

問到基督徒的信仰行為,包括過去一年有閱讀兩本屬靈書籍、曾向兩人以上傳福音、曾以金錢支持差傳事工、過去一月曾出席兩次聚會、曾參與教會事奉等,趨勢都是年紀愈大、比例愈高:十一至十九歲信徒有從事上述項目的比例只有約10%,四十歲以上信徒的比例則介乎40%-60%。但加入信主年數作分析的話,便發覺各個年齡層中,信主十年以上的人從事上述行為的比例一般都比信主二至十年的人有所下跌。

調查亦透過Schwartzs Value Model來比較信徒與非信徒的價值觀。結果發現,信徒覺得最正面的三項價值依次是善行→大公→服從,非信徒則為刺激→自決→大公。而信徒覺得最負面的三項價值依次是權力→刺激→享樂,非信徒則為傳統→權力→服從。而沒上教會信徒的價值觀則介乎信徒與非信徒之間,以下列出三項他們跟有上教會信徒有較顯著分別的價值:

一、成就:
  對沒上教會者屬輕微正面,對有上教會者則屬輕微負面
二、傳統:
  對沒上教會者屬嚴重負面,對有上教會者則屬輕微負面
三、享樂:
  對沒上教會者屬輕微負面,對有上教會者則屬嚴重負面

有關回應講員郝繼勇牧師及其他台下參加者的意見及建議,可參四月十八日出版的一一八一期《時代論壇》封面專題。

宣傳圖
 


其他新聞快報
本月底邀周聯華牧師分享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德天主教性侵犯輔導熱線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媽祖繞行 西海岸教會以禱告回應 (基督教論壇報)
台北靈糧堂災難與方舟論壇 基督徒學者:正視環境警訊 恢復上帝創造 (基督教論壇報)
周聯華牧師九十再上路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