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主辦第四屆「篤信力行」講座,今年主題是「信乎.命乎」,邀得倫敦英皇書院講座教授麥格夫教授(Prof. Alister McGrath)主講,由四月九日起至十一日共三場,於大學會堂進行。
麥格夫一向熱衷基督教與無神論、與科學對話。他在首晚講座「意義與目的──信仰為何?」(左圖)提到近年歐美吹起「新無神論」熱潮,來勢洶洶把宗教鋪陳為恐怖主義的溫床。他解釋倡議者的心結:「六十年代末,人人也預言宗教會滅亡,可是今天卻沒有實現。」他指當時在西歐,宗教沒有豐富的科學解釋,成了謊言,也被馬克思主義指為毒藥。加上當時的意識是決心跟過去決裂,因此便出了宗教會消失和被取代的預言。麥格夫憶述,自己當年也深信無神論。
跳出了無神論的迷陣
「直到我在牛津唸化學博士前,接觸有關科學的哲學和歷史,才慢慢發現一些無神論的思想矛盾。」這些發現,他形容為思想的煎熬,令他難以面對:「不過我既然尖銳批判基督教,面對前設不明的無神論觀點,我也一視同仁的批評。」經過長時間的思辯,他跳出了無神論的迷陣,轉而信主。至今他漸漸發現,基督教在倫理、哲學方面,看法都是十分完整的。
麥格夫指基督教不為解釋世界而設立:「魯益師說,信奉基督有如相信太陽。太陽照耀世界,讓人清楚看見萬物。」他認為基督教沒有代表真理,卻讓人看清真理;基督教也沒有解除苦難,卻讓人看清苦難:「基督就像聚焦鏡一樣。」
他引述魯益師指出,上帝本身就有意義,也令世界有意義:「我們意念靠近上帝,起碼我們會走向正確的大方向。而基督教教義,也給我們新的想像和行動指引。」他解釋,整篇新約的重心,在於基督如何轉化人:「基督教不單在意義層面,還指出轉化的可能性。」他再引述魯益師,指基督教面對世界的框架,比無神論更有完整意義。
四個問題分析生命意義
他提出分析生命意義的四個問題:
一、我是誰? 二、我重要嗎? 三、我從何而來? 四、我可以帶來改變?
他批評了科學的解答,同時提出基督教的回答。
回答一:「我是誰,不能如科學般分類,或簡化成基因。」他解釋身分在關係裡實現:「人有身分,因上帝認識人並揀選了人。」
回答二:「人價值珍貴,如保羅所言,因神以死作行動,跟人類憂戚與共。這也是幫助人活下去的根基。」
回答三:「人從何而生?進化論解釋人偶爾而來,且跟無神論給合了。論者的偏見,是希望證明宇宙秩序是殘酷的,而且視之為學術勇氣。其實進化論跟進化生物學的發現不符。」他指出,耶穌的生和死進入了人類的歷史,完整了人的生命,人也不是在時間裡隨波飄流:「人的存在如旅途,疲憊時可在上帝裡休息,並在旅途中成長。」
回答四:「人可否帶來改變?」,他引述保羅在罪網中不能自拔,出路只有神的醫治,而人只要回應就可改變。
凡事要察驗
麥格夫於第二場講座「穩妥與安全──信仰作為生命的基石」(左圖)中首先提出:「信心,是人生重要的部分。」他指實用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和哲學家Julia Kristeva均認同,很多人會以「信心假設」解釋這個世界,這個信心通常難以得到證實,未必有科學根據,但有這樣的信心仍然是合理的。麥格夫認為,基督教不是要抹殺科學的麻木信仰,保羅於帖撒羅尼迦前書也提醒「凡事要察驗」。
他以偵探小說為例,說明很多人喜歡解開謎團。他們會將事件背後不相關的事情聯合起來,將線索放在合理的框架,加以解釋才有意義。「人們同樣地以不同方法去解開生命的疑團,科學正是針對人類的渴求。那麼,人們何以能把零碎的線索統合成一個更大的圖畫呢?」他指出,這種慾望刺激了人們的想像力,以及個人對照整體的意義。「但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一點,看不到大圖畫,就是見樹而不見林。」他慨歎:「這是一個資訊世代,卻非等於有意義的世代,這讓人很沮喪。」
麥格夫認為,以科學解釋人生意義是錯用了,是強科學之所難,因為,科學只能讓人從表面認識世界。人生,是形而上、非經驗的事物。「人類一直在問:甚麼是美好生命?科學是道德中立的,不能解決道德問題。哲學家羅素是無神論者,但對於科學不能解答生命,他也感到不安。由於科學沒有道德性,可以成為暴君的戰爭武器;但又可以醫治人類。科學是關於資訊和知識的,非智慧和意義。」
福音說明事情的本相
在麥格夫眼中,基督教正是隱閉的門,引導人們到另一世界。「信心是超越事物的真實性,是關係性的觀念,非邏輯能解釋,卻是思考的動力和基礎,是有目的的信念,讓人找尋生命的大圖畫。」《新無神論主義》作者Terry Eagleton認為,自有顯微鏡和望遠鏡開始,基督教再無存在的價值。但麥格夫卻認為,信仰是從另一角度看事情和行動的。William James形容,信仰是看不見的秩序,解釋其他秩序。福音是說明事情的本相。
他引用奧古斯丁說,當人類心裡渴求認識這個世界的意義,就能產生感應,認識一個未知的世界。麥格夫認為,基督教從很多方向說明我們的現況:我們是流亡者,被擄到埃及,等待到流奶與蜜之地。因此,基督徒的肉身雖在現實世界中,但心靈卻指向天家,這個指向帶領我們現實中的行動,讓我們能以天堂的眼光看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