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上星期《時代論壇》刊登了溫偉耀教授的上半部專訪,由他的得獎作品《生命的轉化與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漢語神學思考》談起。今期繼續談談他過去十年對內地的觀察,並展望他自己未來的事奉。以下為部分內容:
時:你覺得內地的朋友在信仰方面最需要的是甚麼?
溫:我覺得他們的需要一直在變,而我自己也在變。
回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自己一生人第一次在北京一間著名大學,參加一個基督宗教與哲學的會議,我很高興,預備了一篇自己認為非常之好的論文,既寫下基督教精采之處,也有學術水平。來會議的人不算很多,都是這方面的學者,專研不同宗教和哲學。當我宣讀論文時,台下一位我不認識的教授,邊聽邊搖頭,心裡一驚,但也繼續讀完這篇一生人等了廿多年要入中國內地宣讀的文字。讀完了,台下那學者望望他鄰座的大學同事,大聲說:「他是誰?他在講甚麼?」
這個我第一次入中國的記憶,印象難忘,像一盆冷水──在中國,我這樣說是不行的。我那篇文字也沒法在會議文集中出版,文集編輯倒是客氣,來信告訴我論文一些字眼「宗教意味太強,很抱歉,不能取錄」──我明白那意思是「傳教意識太強」。
跟著我知道,事情不是靠硬銷就能做到,於是開始和他們對話,認識他們,和他們做朋友,分享人生信仰經驗。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這班站在中國高等教育課室的人,他們講解基督教時,我只要求講得正確,也希望講得正面。做到這兩點,我就很滿足。至於他個人是否成為教徒,是他的選擇,也是上帝自己的安排。
和他們相處的時候,我從不隱藏自己是虔誠基督徒,但在學術上我努力讓他們知道,在基督教的學術上,我是認真的;別給他們錯覺,以為虔誠教徒就不能成為學術上認真的人,做學術研究的就要抽離不要做教徒。我要給他們一個樣辦,可以很投入虔誠的信仰基督教,也可以很學術的去做研究。
第二個表達,是我和這些學者要做交心的朋友,不是要為向他們傳教,而是愛他們,希望將自己最好的東西──自己的學識和人生體會──和他們分享,其中一定包括基督教,因為我不能否認這一點。在我的人生裡面,最寶貴的是基督教。他們也知道,基督教對我很重要。我跟他們做朋友,將最好的東西給他們,一定要包括基督教這信仰生命,讓他們得見。所以當這班學者慢慢成為朋友,且尊重我對信仰的虔誠。
現在在內地每當晚宴開始舉杯祝酒後,不時會有人叫暫停,說要讓溫教授先「做點儀式」──飯前祈禱。我通常會像說笑般講:不必客氣,大家那樣高興,可以一同吃東西,當味道在我口中再感恩,更為實質。讓他們明白:我有我信仰,但也不會令他們尷尬;而他們也很尊重我的信仰。大家信仰不同,也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那份友情令我很享受。
剛才說九九年的知名大學的事,今天這書已成該大學讀基督教研究的推薦參考書。十年之後,他們接納我在基督教方面所講的說話;他們的圖書館也將我的書放在顯眼的新書推介位置──有學生這樣「報料」。我心裡是滿足的,這十年沒白費。
時:那他們在這十年來又有何變化?
溫:過去十年,對中國研究基督教的人而言,也有一些變化。
從九十年代起到廿一世紀初,他們仍是從一種哲學、歷史和人文科學的角度看基督教,雖然評價已十分正面,令我很感動,但他們很強調是一種宗教學角度的研究,跟個人信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差不多每次的開場白,他們都會說自己不是基督教徒,但他對基督教有興趣,因其對人類文化很重要,所以要研究。
到過去幾年,九十年代研究基督教的已成前輩級,開始收學生;三十餘歲的「第二梯隊」上來了,比較開放一點,有些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並無問題,可以同時是教徒也同時學術地研究基督教。當中有不願人知道其基督徒身分的,也有在班上面也說自己是基督徒的。他們不同的身分會有不同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