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國際社會急促全球化,可惜國與國戰爭不斷、經濟剝削、社會不公仍然嚴重。金融海嘯發生後,信用危機爆發,更令人深思全球經濟的倫理的關注。由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及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合辦的「全球倫理與全球經濟」公開講座,已於五月五日下午假教育學院舉行,邀得全球倫理基金會秘書長施連索格(Stephan Schlensog)博士主講,教育學院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Prof. Laurance Splitter及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黃元山(Stephen Wong)回應,有三十多人參與。
宗教乃倫理教育資源
講座開始前,施連索格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全球化是一個不能避免的事實,不過使之更具仁慈、人道則是我們應做的,而且亦是可能的。」對此,作為天主教神學家的他認為透過對話、理解,去建立不同群體的互信,化解分殊而引起的恐懼,這也是當代國際社會以至宗教間必需共同努力的。他又特別肯定宗教的角色,在倫理教育以至給予人民生命感(sense of life)都發揮重要影響,如默想(meditation)可幫助人類保持良善生活態度,不致過分急進。不過,以法國為例,他感歎教會團體對社會發揮的影響很少,宗教領袖不理解信徒們所面對全球化並世俗社會的挑戰,「我認識的那些基要主義者(fundamentalists),他們都是喜愛和平者,但是他們對社會心存恐懼!」
施連索格又表示,全球倫理的教育需由幼稚園開始,培育年青一代建立倫理責任。因此,他近年除在政商界推動全球倫理教育外,也積極在學校為老師提供有關教材,作出培訓。「年前的金融海嘯,就反映人類的貪婪。在我所認識的投資經理,竟說從沒有接受過有關倫理教育!」他舉例說。
其後,施連索格在講座分享時指,全球倫理基本的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你希望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於此,他指出,一些著名西方神學家如孔漢思博士(Prof. Hans Kung)發起全球倫理運動──孔漢思在一九九○年出版《全球責任》,又在一九九三年,他起草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獲世界宗教議會全體大會通過,而在國際間亦有全球倫理計劃(Global Ehtics Project)的推動,教育大眾。
倫理助經濟可持續發展
施連索格認為:「沒有倫理價值,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能。」在二○○九年,〈宣言〉所提及的倫理原則引伸至全球經濟的應用上──〈全球經濟倫理宣言──全球商業結果〉(Manifesto for a Global Economic Ethic: Consequences for Global Businesses)就是在商界推動下訂立,聯署者不乏各地大學教授、聯合國成員組織、普世教會團體、志願組織等,承諾在日常的經濟生活與行為上,恪守該宣言的精神與原則,為公平經濟的願景努力。
左起:黃元山、Laurance Splitter、施連索格、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王秉豪博士 Splitter回應時指,所提及的全球倫理原則當落實在處境上,需要更多的討論與衡量。他舉例,在二次大戰時,納稅德軍要殺害猶太人,當德軍敲門,查問是否仍有猶太人躲藏,「那麼回應者要遵從誠實的倫理標準,或是考慮行為後的結果?」他又指出,當要教導孩子全球倫理時,重要的是教學法、教育過程以至孩子的感受,而非一項項的標準。施連索格對此深表認同:「我們要在生活裡學習倫理。」因此,他表示,全球倫理基金會積極發展學校教材,研究教學法的應用,並且舉辦研討會,傾聽孩子日常生活的關注與倫理選擇。
至於黃元山則表示,金融海嘯的發生,不單是貪婪、不負責任的投資銀行家的誠信問題,更是人的日常生活的態度。他說:「為甚麼很多人喜歡匯豐銀行呢?大概因為其股息、紅利可以保持上升吧!如此,誰又會關心它的倫理行為呢?因此,問題的重心是在於我們的內心。」
〈走向全球倫理宣言〉確立四項不可取消的全球倫理規則,包括「堅持一種非暴力與尊重生命的文化」、「堅持一種團結與公正的經濟秩序」、「堅持一種寬容的文化與誠信的生活」以及「堅持一種男女間的權利平等與伙伴關係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