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趙善榮陳曉蕾談環保和低碳

「貼近自然的生活」
(2010年09月1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由時代論壇主辦的「從心出發──貼近自然的生活」九月沙龍講座,已於昨晚(九月十日)在時代論壇社址舉辦,邀得資深記者陳曉蕾及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總監趙善榮為講者,談及在現今社會活出環保和低碳生活的理念與方法,有二十多人出席。

反思假日農夫的概念

趙善榮(右圖)首先指出,我們的生活可能由單一價值主導,又可能我們努力讀書、找份好工,然後繼續進修,期望賺到首期供樓,沒有空間尋找另類生活的可能性。陳曉蕾則表示從數據上見到香港人的生活奢侈:WWF在○八年做過「生態足印」報告,指出香港用了它二百五十倍的地球資源;以一個地球計算,就用了二百五十個地球的資源。「若說空間,我想到土地資源的問題,香港在這方面真的非常奢侈,用了許多地球資源才能維持今天的生活質素。香港人對於能夠從世界各地入口食物而光榮,若有一天因為本地生產量不足和全球糧食短缺引致食物價格飆升,香港人所討論的將不會是吃了甚麼外地來的食物,而是能不能找到下一餐的食物、可以在哪裡買、能不能自行種植。」

趙善榮提出「假日農夫」(即只在假日到田野耕種)的觀念為例,指出這個雖然是概念和實踐上的進步,但讓亦如同「星期六、日的基督徒」,「這是有問題的,正是我們喜歡行商場,不喜歡行山……與大自然的關係不夠密切。」

陳曉蕾認為現在觀念的轉變與工業革命有關:「在工業革命之前,食物的供應一般只維持在某個水平,人們基於這個水平對人口、資源分配作出預算;但工業革命、發現石油之後,我們在『食老本』,將原有累積千萬年的石油抽出來瘋狂使用,因此食物的提供感覺上變得無窮無盡。石油會用盡,在燃燒石油時排出的二氧化碳已令地球十分混亂……在我們仍然尊重土地的時候,土地產量限制了人的消耗,現在人突破限制到一個失控的地步。」

消極的環境保護

趙善榮認為工業革命後的社會現象與消費文化息息相關,他指尤其自七、八十年代,科技繼續發展,相對於工業革命供不應求的狀態,現時生產力膨脹得十分厲害。以往面對的問題是產品匱乏,現在重點卻是如何提升消費意慾以購買產品。可是地球的資源、環境並不容許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文化。他提問:在這個消費主導的意識形態下,假日耕作、與土地結連會否只屬邊緣?陳曉蕾回應說:「近年社會流行簡樸生活,例如不買樓就不必玩『買樓遊戲』,我們可能認為這很消極。」

說到循環再造(recycling)時,陳曉蕾(右圖)又提出upcycling與downcycling的新觀念。她說,近期推出一本叫《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的書指出,現在一般的回收模式是downcycling,舉例說,一張紙若只有八成物料可供回收,再造紙的質量永遠不及原有的十成;upcycling則把被看為垃圾的化作更有用的材料,例如中國有許多人會將包裝紙從火車丟出窗外,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就是以能被自然分解、成為營養的物料造成包裝紙,更對附近的土地有益。因此,她認為今日以downcycling為主的循環再造觀念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upcycling。

趙善榮認為正正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影響環境,於是有人提出新點子期望將地球的壽命延續,但這是消極的,「我們的生活模式根本不能持續發展,就算可延續一百年,地球到時也不能維持。我們能否回復對自然尊重、順應自然變化的態度?」他又認為在生態神學或以「人是地上管家」的想法推動人實踐環保已是不可能的事。陳曉蕾坦言她所認識的佛教徒接受信仰以後,即時改變了對環境的態度:「他們會特別選用不傷害水中微生物和昆蟲的洗潔精……相反我們信基督教,首先聽到的是教義,創世記提及人要管理大地,我相信可以有更好的翻譯和詮釋;人面對地球的問題就也不能自救,還說甚麼管理?」

如何活出低碳生活

陳曉蕾引用數據:如果人類維持現有的生活模式繼續食肉,十三年後石油就會耗盡;但若全人類茹素,則還有二百六十年。因為畜牧業所用的能源最多,例如美國一秒鐘賣出五個漢堡包,每個漢堡包需要五平方米森林的資源和一萬五千公斤水去處理,「如果你認為自己做了很不環保的事、很浪費,可能只要下一餐不吃肉,就能平衡所浪費的能源。」趙善榮認為雖然以驚嚇的手法鼓勵人環保固然有可取的地方,但應該有更深層的價值推動具體的行動,這是值得深思的。

台下的參加者表示她參與香港「熄燈一小時」活動後,開始有減少浪費的嘗試,例如買外賣時自備杯和餐盒,以減少「一年三百多天用以盛三文治的膠盒、紙杯、膠杯蓋、膠羹」,雖然要每次清潔餐盒可能很麻煩,「但現在都市生活的問題就是貪方便」,又因為現在的資源充足,很易浪費。「我認為say no不是消極的行為,而是積極地行使拒絕的權利」,她期望當環保、減少浪費成為主流,讓更多人明白背後的價值、有更多人願意做得更多。

另有參加者提出:「有報道說就連坐著上網都會排碳……究竟標準應該訂在哪裡?」陳曉蕾回應指排碳量是具體的指標,將每人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設定目標並且跟隨會是可行的方法,「就我所知,環保署有計算港人各類行為的排碳量。如果我們期望每個行為都有具體的排碳量指標,藉此提升我們的環保意識和達到既定的低排碳目標,其實可以嘗試要求政府公佈更仔細的資料。」

宣傳圖
 


其他新聞快報
美教會擬燒《可蘭經》惹爭議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福音戒毒之父陳保羅牧師 九月十一日下午安息主懷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洪予健談中國基督徒看孔子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分享愛的禮物 彩虹聖誕音樂劇師資培登場 (台灣國度復興報)
有情天詩歌徵選 新增台語組創作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