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早前,社區組織協會一項調查發現,本港露宿者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最年輕的露宿者僅得十九歲,與十年前同類調查比較,平均年齡輕近七歲。調查又發現,受訪者不乏為高學歷人士,在一百一十六名受訪露宿者中,約七成擁有中學或以上的學歷,而擁有高等文憑及大專程度的佔百分之四點三,情況令人關注。
有人苛責就業市場的學歷要求愈來愈高,令更多高學歷人士加入失業大軍,又有人認為青年的堅忍力薄弱,面對苦難無從招架。二十多年來服事露宿者及惡劣居所者的基督教無家者協會(下稱協會),近年也接收了不少青年人。本報特別走訪三位無家者青年,在他們的分享中,發現經濟問題背後,藏著更深遠的個人成長與家庭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位的故事:
曾睡在麥當勞、露宿在沙田城門河附近一年多(自○七年起)的Grace,多少日子飢腸轆轆,在擔心惶恐間,原來還有人關心她。
「有以前中學同學經過,知道我露宿。就每日返工時來到城門河,給我一個包和一包飲品,即使她趕不及買,都會來到,放低二十元給我。她還抱歉未能請我到她家裡睡。」一杯涼水,今天回想,Grace無言感激。「我們只是識了三年,就這樣幫我。我覺得,原來還有人理我,關心我。」
二十來歲,何以要露宿呢?原來,青年露宿除經濟問題外,更多是成長經歷上的情緒及家庭問題……
「你有理過我麼?我回到家只有自己一個,是因為這樣才會搞成如此!」小五的Grace反駁父親的責罵,手執著一張幾近滿江紅的成績表。
「阿爸阿媽都不理我,顧住做工,有時不開心,找他們傾偈都傾不到,屈住屈住,升中就學壞了。」 升中後,Grace經常與朋友在街上流連,吸煙、飲酒、逃學,最終在中三,被學校斥令退學。
曾躲在家中整整一年的Grace,最不開心的,是母親報警告她偷錢。Grace說,當初自己不懂理財,見心頭好就立時買下,兩日就已花去母親給予的二百元。當然,母親最後沒有起訴她,但就被「踢出家門」。年少的Grace其後因店舖盜竊,被判處四個月監管令,為的卻是一包餅乾而已。Grace自始再沒有歸家,城門河兩旁坐椅、麥當勞、公共圖書館,就成為她每天出入的地方。
冷天時,Grace會在麥當勞夜宿。平日則在城門河旁,等深夜流連的年輕人散去,就好好的睡一覺;清早五時許醒來,正是人家晨運跑步的時刻。「那時每日有一個包食,已經好好了。」Grace憶述說。
其間有沒有想過歸家?Grace說,沒有,縱然知道自己不對,令到母親不再信任自己,可是回家只令彼此不開心。
直至遇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的社工,Grace開展新生活──領綜援、租「板房」,並接受信仰栽培。Grace也在協會裡,重新得著「父愛」。「我有甚麼開心不開心都會跟同工講。而我不高興,坐著一旁不出聲時,協會其他同工會留意到,知道我一定在工作上不如意了。」被著緊的感覺,令Grace感受愛的包容與關注,上年中Grace更受浸,矢志與主愛不相離。
今天,Grace任職一所便利店的全職員工,與母親的關係也逐步修好。「有甚麼為我祈禱?為我的工作可以繼續做下去,同媽媽的關係祈禱吧!」Grace笑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