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真愛與承諾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再思直資學校「混賬」風波

(2010年12月0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政府審計署指摘直資學校賬目混亂,風波不斷擴大,立法會亦要召開聆訊。整場風波開始時,焦點集中於幾間審計署曾派員到現場考察的直資學校。個別學校在資產和財務方面的管理安排,無論動機如何,按程序看來確實容易惹人疑竇;但官方亦難逃監察不力的指控,否則不可能全港直資學校幾乎無一「倖免」。校方與官方的解釋,最終哪個對公眾的說服力更大,尚待觀察。不過這場風波的意義,實在並不止於辨別誰犯錯更多、更教人失望。

  辦教育,原本就不等同開工廠,很容易就可以大量生產,品質齊一,滿足巿場需求。在必要而基本的的規管與制衡以外,教育還需要一個自主的空間,容讓有心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因材施教,也容讓有超越意義的理想和價值得以在新一代哺育,引領社會的未來。基於歷史和財務安排等種種因素,在現行制度下,直資學校的確比其他學校在自主性方面更具優勢。至於這個空間是否運用得宜,有幾方面值得思考與留意。

  一、是否教育先行──對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這其實都是最基本的問題。不過在今天教育環境裡,形形式式的要求與期望從四方八面湧至,的確容易花多眼亂。直資學校既有自主的優勢,能否律己以嚴,時刻辨別各項財力人力的付出是否以學生的教育利益為先,外間於此的要求自然更高。

  二、是否連結不同階層──教育工作者縱然有心哺育新一代,但受益者若然只及個別階層,對社會未來的影響恐怕是分化多於融和。昔日個別傳統名校兼顧貧苦學生的優良傳統,為何在今天的直資制度裡似乎一去不返,導致原本用於資助貧苦學生的賬目,使用率遠低於要求?是否收生過程未能照顧貧窮家庭的情況?這不止是個審計的問題,也是個心志的問題。

  三、是否堪足垂範──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情。現行制度對於直資學校的財務規範,是否真正切合學校的教育需要,可以透過今次的風波,細心思量改善;不過各方在事件裡所表現的態度,對莘莘學子而言,是起了一個怎樣的示範作用?

  香港的教育制度,要改善之處原本就很多。不過「多給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每一位參與其中的,都應謹記。求主鑑察。
 


其他新聞快報
莫斯科建清真寺惹爭議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桃園迦南長老教會 實物銀行助近貧家庭 (基督教論壇報)
羅珮文以信靠神的傻勁服事手語教會 (基督教論壇報)
活出美好 吳庶深分享生命見證 (基督教論壇報)
人生不設限: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 (網友/機構提供)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