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突破機構「青年研究網絡小組」於五月十九日在突破中心舉行「國民教育與青少年愛國態度研究」新聞發佈會,發表「國民教育與青少年愛國態度」研究報告。該調查發現,逾八成本地青少年熱愛祖國,願意以理性開放的態度全面了解國家,但只有一成受訪者指學校有教授中國政治理念的知識,顯示學校的國民教育偏頗,未能滿足青少年希望全面和客觀認識祖國之期望。
該調查發現逾八成(80.8%)受訪者認同「使中國強大是我們的責任,但要考慮做法是否合理」;82.0%受訪者認為「作為國民,我應該主動並客觀地認識中國的優點與缺點」。報告認為,調查顯示香港青少年普遍具有愛國觀念,並願以理性態度認識和關心祖國,履行國民責任。
調查又發現,約三成半(34.7%)受訪者表示老師經常提及有關「中國人的一些共同價值(如:忠孝、禮義廉恥、仁義等)」,但僅一成(9.7%)表示老師經常提及有關「中國政府的政治理想、理念和政府架構 (如:人大制度、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專政等)的課題」﹔報告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學校只偏重某些國民教育的課題,學校的國民教育偏頗,未能滿足青少年希望全面和客觀認識祖國之期望。
此外,報告指出,老師對於各個課題能持開放討論的態度,鼓勵學生表達意見,青少年則愈能以公正和客觀的態度對待中國的議題,並願意對國家政府或政策提出意見,這相關尤以政治方面的討論為明顯。可見開放及對話式的國民教育,對培育青少年對國家具客觀理性的公民意識十分重要。
「青年研究網絡小組」建議學校之國民教育,除歷史與文化外,亦應重視政治、公民權利和經濟體系等方面,同時採用開放對話形式,讓青少年有主動認識和思考的機會。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指出,現時學校的愛國教育,大多流於單向灌輸形式,只強調國家之強大,缺乏讓年青人理性思辯和參與的空間,無助於培養理性和積極的愛國思想。他指今次調查顯示開放式的國民教育,才能培養青少年理性積極的愛國態度;因此,國民教育應提供對話機會,讓青少年有發現知識和表達想法的空間,建議當局除升旗和國歌之類的形式教育外,應多舉辦國情研討相關的青年論壇,提供認識和探討祖國國情的討論平台,為他們履行公民責任奠定基礎,並藉着認識和參與的過程,建立對國家的歸屬感,從而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
該調查於○八年十二月至今年一月以普查問卷方式,抽樣訪問全港十二間中學的中四至中七學生,收回1,680份問卷,其中有1,022份有效問卷,佔總數的60.8%。受訪樣本當中,男性佔32.7%,女性佔67.3%,年齡主要介乎十五至十八歲,佔91.0%,約八成受訪者在香港出生,其次為內地(16.5%)。
突破機構網站:www.breakthrough.org.hk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