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主辦,浸會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協辦「家庭友善政策初探」研討會,已於五月廿二日在浸會大學舉行,講員包括學者、社工及教牧,探討社會應如何制訂有利家庭的政策,吸引超過一百人報名參加。中心主任陳永浩博士表示,稍後將把聚會內容製成論文集及錄像,長遠則會進行一些課題較「落地」的研究,並聯繫家長組織和社區中心等合作。
研討會共分四部分,首部分由浸會大學校牧葉敬德博士及曾任政務官的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會智囊》副總編輯禤智偉博士主講香港的家庭及婚姻政策。
葉敬德指婚姻作為一種制度,有其框架,並不只是個人的事。現今香港實行的「一夫一妻」制度是經過社會共識,才於一九七一年通過《婚姻制度改革條例》確立。之前香港的婚姻有兩種,一種是「三書六禮」,一種是純粹由親友見證,另外還有妾侍及兼祧制度(為已過身兄弟多娶一妻生子繼承遺產)。政府在一九五三開始研究婚姻問題,終在七一年以法律確立一夫一妻制度,並規定婚姻必須註冊才有法律保障。他指現今的家庭政策似「醫療模式」,鼓勵夫妻重視彼此關係、互相支持照顧,若失敗,便由律師、社工、輔導員去處理和減害。而在家庭價值日趨多元的情況下,他認為大家應思考何謂「健康」家庭、平等機會是否等同要有同性婚姻,以及家庭政策背後有何假設等問題。
陳永浩博士、葉敬德博士及禤智偉博士 (左起) 禤智偉則從政府思維角度,分析家庭政策。他指所謂家庭議會只是架床疊屋,作用是諮詢而非制訂政策,因此坊間以「吹水」形容並不為過。他鼓勵出席者思考一個問題:究竟「家庭」加「政策」是否就等如「家庭政策」?他又問到假若一對夫婦離婚,究竟家庭數目是變成零、二還是一(妻子返回娘家)?反過來,一對新人結婚,家庭數目是變成三、二(女方嫁入男家)還是一(兩家人的結合)?他指這些對「家庭」的不同理解,其實很影響「家庭政策」的制訂。他又引述學者研究指,現代人的家庭觀念,思想上仍然保守:認為結婚較好、要有小孩子、不要離婚、要照顧老人家,但實際上他們對真實出現的離婚、再婚、同居等都接受。
他指家庭議會現在變得務虛,只是提出「愛與關懷」、「責任與尊重」、「溝通與和諧」等公關口號。他亦提醒社會留意,當政府強調「家庭自主」時,背後就是一種新保守主義,即政府不介入家庭,各家庭要自己照料自己。禤智偉指特區政府在家庭政策上的盲點包括:只將直接觸及家庭的政策視為「家庭政策」,忽略一些間接影響到家庭的政策;只針對有兒童的家庭;忽略家庭人口老化的問題。
最後他指出,家庭價值和家庭政策是不能分家的問題,大家要思考的是:在家庭問題上,政府盡量最後才出手的做法是好是壞?「家庭」現在面對最逼切的問題究竟是甚麼?政府的責任是「製造幸福家庭」?還是「照顧不幸家庭」?
之後三部分的講者包括社聯黃健偉、樹仁經濟系李樹甘博士、婦聯歐陽寶珍、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黃成榮博士、港大教育學院張志儉博士、學校及家長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黃寶財教授、中神鄭順佳博士、北宣譚廣海牧師及浸神蔡志強博士,各人分別從社會、教育和教會三方面繼續探討家庭問題。相關內容請留意《時代論壇》日後的報道。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