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讓七一煥發健康公民力量

(2009年07月0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從○三年七月一日的大遊行開始,七一就成為最具香港意識的政治符號,邁向公民社會的起動力量,衡量政府施政得失的群眾公投。愈能減少對抗情緒,增加包容度與反省力,七一應可蛻變成香港寶貴的政治資產。

  九七問題引發香港人的身分疑惑,並未隨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後而消解。時至今日,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仍然是社會調查的熱門議題。國家經濟崛起和施政的進步,無疑加強對一國兩制落實的信心,但在民主自由進程上的進一步退三步的情況,仍教香港人未能完全擁抱中國人的身分。

  另一方面,揮之不去是經年累月沉積下來的「過客」及「租客」心態。在中央無形之手及商人治港的潛台詞下,社會上的政治空間非常狹小且被壟斷。七一遊行乃成為了社會大大小小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展示舞台,除了標語和口號吶喊的訴求外,更是集體的香港意識抬頭。

  香港有著眾多跨越中西文化歷史的傳統節日,每被消費主義掏空了節日本身的意義,就連聖誕節與復活節,在教會之外的世界也只有經過包裝的消費意識,唯有每年的七一香港回歸紀念日,是獨一無二香港人所專享的日子,承載著歷史與現實的意義。紀念回歸,與民共樂,雖是政府良好的意願,但鮮能發揮真正的感召力,反而七一大遊行喚起了香港人的公民意義,透過自發性的行動來表達中心的訴求。

  社會是由大大小小的組織群體組合而成,既是互動的機體,也是利益的綜合體。良好而有效的政府,會拓立憲政制度凝聚同識,平衡利害,透過適當的資源分配,消弭矛盾,維護公義。香港回歸十二年,最大的社會矛盾在於憲制的承托力不足,間接令行政長官的認受性備受挑戰,官員在施政上患得患失,連番失誤,復加上未能逆料的金融風暴與疫症肆虐,都積聚出市民的不滿,致令每年的七一又變成一次集體的宣泄。

  中央和特區政府把七一定位為民意的攻防戰,運用政治謀略期為七一降溫,不單徒勞無功,益因為未能正視問題的真象,對症下藥,只令港人增添無奈與憤怒。中央在○三年的七一後,大動作調整了對港政策,包括透過經濟手段幫助香港重現活力,行政長官「董下曾上」,並加強親中政治力量的壯大,都屬順應情勢的舉措,可惜仍然擺脫不了「敵我思維」,繼續打壓香港的民主意願;又豈料香港公民社會的力量已漸次成型,已非個別的政團所能操控代表。未能正確解讀七一,等於未能解讀香港。任何上綱上線的負面評價,徒令香港社會平添內耗,爭鬥不輟。

  民主,是建設公義和平社會的手段而非目的。方法的公平,過程的俐落,顧念的周全,有賴公民素質的提升,執政者的胸襟與信念。七一凝聚的公民力量,倘能成為政府施政的殷鑑,嚴肅地深化與理順,實有助香港拓立成為中國土地上第一個公民社會的助力。

  教會在這個價值混亂、倫理顛覆、心靈受創的社會,不應只留在安全地帶上名哲保身;或僅用優美的屬靈詞藻,為城市求平安求合一;更須要長期站出來與受苦的靈魂同哀同哭,分擔分享,將信仰的正能量,融入建構社會進程中,否則仍會被邊緣化與貴族化。

  沒有流淚撒種的,焉能看到歡呼收割。
 


其他新聞快報
「社區宣教與佈道」張佳音:教會有何社區角色?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從司琴恩典學謙卑服事 (藝文) (基督教論壇報)
周馨祺樂為聖經換新衣 (基督教論壇報)
屏東12偏遠原鄉部落課輔班待援 (基督教論壇報)
第二屆宣教士、牧者宣教研習特會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