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6月17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東基「行動早療」團隊 獲頒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
(2013年04月25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如果個案到不了醫院,那麼治療師就到個案家去!」為台東縣偏遠且弱勢的發展遲緩孩童及家庭提供「到宅」療育服務,以行動力克服「偏鄉」交通不便的台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隊,在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所舉辦的第五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獲頒「醫療團隊獎」。
二十日的頒獎典禮上,東基院長呂信雄帶領提供「到宅」療育服務的六位治療師北上領獎。從一人一車到六人兩車,成軍四年多的行動早療獲得「醫療團隊獎」的肯定與認同,他們首先歸榮耀給上帝。
「感謝評審的認同與肯定,祈願行動早療能夠進入『健保給付』的層次,讓台灣各地有需要的孩子也能得到類似的『到宅』照顧。」這是行動早療團隊衷心的期盼!其團隊以物理、語言、音樂、職能、臨床心理、藝術治療的跨專業合作為特色,期盼讓台灣各地有需要的孩子也能得到類似的「到宅」照顧。
為何會發展「行動早療」這種特殊的早期療育模式?
「把治療師送到遲緩兒家裡」的行動早療服務於2008年六月開跑,四年多來,走過的路程超過十三萬公里,足以繞地球三圈以上。
長年投入早期療育的東基小兒神經科醫師樂俊仁指出,台東縣幅員遼闊全長一百七十六公里,從事早期療育服務的醫院又都集中在台東市區,交通不便造成就醫的困難;再者,弱勢家庭普遍存在以下三個共通問題,第一是經濟及交通上的弱勢,某些偏遠鄉鎮沒有火車、沒有公車、僅能靠計程車卻又無力負擔。第二是家庭人力上的弱勢,偏鄉人口大多為隔代教養,年老體衰的阿公阿嬤無法長期陪同就醫。第三則是觀念上的弱勢,對遲緩兒的早期發現自覺性甚低,常讓孩子錯失黃金療育期。聽完樂俊仁醫師的分析,東基院長呂信雄認同並支持行動早療計畫:「有些事可以延遲點再做,但有些事錯失了黃金期,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機,恐怕是要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
跨專業的團隊合作
就這樣,「行動早療」團隊的成員逐年增加,除了計畫主持人樂俊仁醫師之外,還有小兒神經科黎璧賢、復健科主任王和誠、耳鼻喉科主任陳玉祥、眼科主任莊雪霞等四位支援醫師,以及支援行政業務的復健科組長王建富。至於實際到宅提供療育的治療師,也從最初的物理治療師麥文彥一人,逐步網羅了語言治療師蕭振民、音樂治療師賴彥伯、職能治療師劉姿伶、臨床心理師陳怡帆、藝術治療師許純瑋。他們平均年齡廿九歲,個個具備了主動積極、專業、人格成熟、耐心的特質,既可團隊合作、也可獨立作戰,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喜歡孩子。
六個治療專業聚集在一個團隊裡,對孩子來說,一次可以得到比較多的訓練,可是專業間又怎麼合作呢?「每個人都是老師、也都是學生,包括我自己也是學生;不同的治療技術在六人中互相討論,醫療層面的問題則由醫師群開會討論;團隊互相幫忙、彼此學習。」樂俊仁醫師點出了其中的奧妙。團隊中第一位到任的治療師麥文彥指出:「關鍵在於尊重個別的專業,而且大家都是以孩子為中心,都是以怎樣對孩子才是最好的為考量點,加上彼此個性互補,因此尚未遇到棘手的問題。」
此外,評估所採行的原則是「共同完成個案評估、再分開治療」,所以每位成員對每一個案都很清楚。去個案家進行治療時,從個案家到下一個個案家的車程間,成員會在車上進行個案討論,車子儼然變成了「行動會議室」。跨專業治療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換個媒介,想要的目標就可以誘發出來。」例如,有位孩子需要語言治療,語言治療師試過許多方法讓孩子可以發出少量的聲音,等到音樂治療師運用唱歌、樂器演奏等方式介入後,孩子發音的頻率就大量增加了。
孩子與家長的回饋是最大的滿足
治療師走出醫院、走入偏遠及弱勢早療家庭的「行動早療」服務模式,高度獲得家長的肯定。在行動早療團隊針對受服務家長所做的「2011年服務滿意度調查」中顯示,個案家長對「行動早療整體服務滿意度」高達100%,「您覺得行動早療對您孩子的發展有幫助?」回答有幫助者高達96%。另外,根據這份調查也得知亟需改善之處。例如:「您了解行動早療團隊中,每位提供服務的治療師的專業內容?」統計結果是75%,因此行動早療團隊適時檢討並修正,對家長講解專業內容的部分要更多,不只著重在孩子,要更拉家長進來一起參與孩子的治療過程。
治療師普遍認為,開車到個案家,一下車,小朋友即刻跑過來抱著你,高興的對著你叫「老師」,這是令人感動的地方,因為可以感受到小朋友對你的信任,尤其剛開始接觸時,小朋友可能都沒有反應,現在他願意跟你玩、跟你互動、主動表達就是很大的進步。
累─打氣,再重新出發
因為個案家與個案家的距離都不近,車程佔掉相當多的時間,開車、坐車都很耗費體力。為了安全起見,團隊每位成員都會開車,出訪時都安排兩人輪流開車。曾有志工說,跟著行動早療出去一天,回到家得睡一整天才夠補足體力。此外還有心靈的累,樂俊仁醫師感同深受的表示:「我自己也是『跑路人』,參加山地巡迴醫療、家訪、傳道,可以體會他們在外跑的身體及心靈辛苦。所以,我擔任『打氣』的角色,心累的時候可以打氣,再重新出發。」
零∼六歲 黃金療育期
零∼六歲是慢飛天使的黃金療育期,所以行動早療接觸的個案以此年齡層為主,為了與學校做好銜接,對有需要療育的孩子,治療時間也延長至入小學後的一學期。行動早療已邁入第五年,但受限於篩檢系統不夠普及,目前的個案多為三∼六歲,未來會做「往下扎根」的工作,強調零∼三歲兒童的療育與家庭衛教,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大都待在家裡,除了健兒門診,極須靠父母及其他親人、公共衛生系統,甚至鄰居一同來發現孩子是否需要早療的介入。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由博物館變清真寺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埔浸發聲明交代Nick事件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協進會撥款十萬賑災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家庭義走28日登場 喚醒社會重視幸福管理學 (今日基督教報)
追思後如何走出流淚谷?教牧必修的悲傷輔導學 (今日基督教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陳雪梅

用行動展現愛心,真要蒙神大大祝福.

發言日期:201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