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有沒有想過:有人會雀躍地與棺材來過大合照?有老人家參觀完棺材舖會開心過中六合彩?「生死教育」的要義,就是幫助我們正視死亡,以致我們懂得如何活在世上。
今期《時代論壇》走訪了一個參觀殯儀館的家庭、一位四出講解「身後事」的社工,以及一位致力關顧長者的牧師,跟讀者一同「出死入生」:
……「我們從來沒聽過可以參觀殯儀館的,當知道時便十分雀躍。」陳才盛夫婦及十三歲兒子柏謙,上月底參加了明光社一項參觀九龍殯儀館的活動時,不但心情雀躍,更不時爭取機會好奇地向館內職員詢問有關殯葬甚至處理屍體的細節。
陳才盛表示,是次與太太帶同兒子參加,是希望能藉此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另一道門的開始」,加深他對死亡的認識及對生命的看法,在世要尊重他人,死時也希望被人尊重。過往曾因參加喪禮到過殯儀館的柏謙,雖然表示最怕到殯儀館內的洗手間,但為了多了解殯儀館的運作,便決定寧願放棄使用洗手間也要參加這次活動。
聖雅各福群會的「後顧無憂」的活動,鼓勵長者正視死亡,並在生前為自己的「身後事」作好安排,該會高級經理李玉芝指出,四、五年來已有五百名長者參加過這活動:「老人家都擔心一旦死後,其身後事會如何處理。但當他們與子女提及時,子女們總會因過分孝順而加以制止:『噓!講埋啲咁嘢呀?你會長命百歲架!』其實這樣反令老人家更擔心,令他們留下未了結的心事。」
同樣致力參與生死教育事工的靈實福音事工部長者院舍組主任院牧暨樂頤居苑牧黃民牧師,平均每月都要出席兩三次喪禮,加上過去廿多年的牧會經歷,令他有負擔去幫助信徒和非信徒,學習面對死亡。他特別設計了一套「生死教育」課程,範圍包括生命系統、倫理、禮儀、養生、臨終、喪親哀傷輔導、殯儀知識等,以七至八課、每課約兩小時的時間,以遊戲、討論及講論的形式,與參加者一同研習「死亡」。
黃民在有「中產長者屋」之稱的樂頤居開辦了課程兩次,每次有二、三十位長者參加:「長者並不反感;抗拒談死的通常是年輕人。」他指社會上有產前課程、子女學前課程等,因此「死前課程」也屬正常:「我們應將神祕變成不神祕!」他指「生死教育」的目標,可借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句名言來解釋:「認識死亡,才知怎樣活著。」換句話說就是「出死入生」──從死亡去理解生活……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