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動物的人性與靈性意涵 電郵:editorial@christiantimes.org.hk (2014年01月20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在上帝的創造裡,人與動物的關係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由創世時的管理從屬,到挪亞方舟上的患難與共,到洪水過後提及的捕食關係(創九3),再到獻燔祭時的代罪之身,甚至成為人神溝通的一個環節(民廿二21-35)……。關於人和動物的關係,信仰給我們看到的,遠遠不止於一條食物鏈。


  而在香港社會,近年來關於動物與人的關係理解,亦正逐步變化,這從日常用語的演變已可窺探得到。遠一點的,有由「防止虐畜」變成「愛護動物」。近一點的,有由「寵物」變成「動物家庭成員」;由「流浪貓狗」變成「社區動物」。詞彙的演變,反映出人看動物的著重點,不單看彼此有甚麼不同,誰高誰低;也愈來愈看大家有甚麼相通之處,例如大家其實活在同一天空下,例如大家其實都有痛的感覺。關愛動物,已不再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寵幸,亦不止於管理大地的責任,而是帶有一份從共同中找認同的色彩。

  這種將心比己的態度,原本就值得在社會推廣,可以成為多元社會裡的一道結合力量。這種心態,跟耶穌的教導也並行不悖(路六31)。當然,經文所說的看待對像是人而不是動物。事實上,人與動物的客觀差異仍然無法抹煞,而每天仍然有眾多的動物因為人的緣故而犧牲,或是成了果腹的食物,或是用來做醫學實驗,甚或用來提供皮革皮草的原材料。不過在今天的社會,當想及將心比己,人就總要問:這犧牲其實是否有價值?是否超乎需要?若真有價值和無可替代,又能否盡可能減輕動物的痛苦?一層一層的反省,所指向的是一份負責任而節制的人與動物的關係。人要積極承擔上主的託付,管理好大地,也需要這份節制和責任感,抗拒貪婪與揮霍。

  犧牲,是為對方而付出,背後是一份深層的關係。因為人的貪婪和軟弱,沒有承擔好管理大地之責,大自然為人類所付出的,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限度。人要付出多少,才能力挽狂瀾,讓人與大地重新達到平安(Shalom)的境地?實在難以數算。但行事前先為其他被造物設想,思念基督為我們成就的犧牲與救贖,想想自己可以為對方付出甚麼,這對於每一位認識上主的基督徒,其實都是一份屬世生活的屬靈反省。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4年01月20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