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瀚鄧紹光對論 登山寶訓與公共神學 陳天惠 (2014年01月20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聖公會諸聖座堂與基道文字事工合辦的「誰的公共?哪個領域?反思登山寶訓的公共神學」講座已在一月五日於聖公會諸聖座堂舉行,由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聖經研究科副教授曾思瀚博士主講如何閱讀登山寶訓,了解當中的公共領域,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則擔任回應講員,約二百人出席。


  曾思瀚表示,一般來說,我們以「What」和「How」的方法來讀登山寶訓,要知道甚麼是登山寶訓及如何實踐,現在我們可以「Where」的方法來讀,發掘登山寶訓當中的領域,這可能甚至可助我們解答「What」的疑問。登山寶訓的領域包括耶穌聽眾的領域和馬太聽眾的領域,兩者的文化背景十分相似……

  曾思瀚向會眾提問:馬太福音第五章21、27、33、38、43節都是「你們聽見……」開始,為甚麼不是「讀到」呢?群眾到底是在哪裡聽見呢?他指出會眾其實是在會堂聽到──當時的人甚少會在其他地方聽到聖經教導。耶穌看到會堂的教導不足夠,以新的角度詮釋聖經,跟會堂對話,與會堂之間產生了張力,引致後來要被釘十架。他表示,從這裡可見,信仰群體應要不斷反思,對應處境來詮釋信仰,不要單單依據傳統,對抗現今網絡空間(cyberspace)的快速,要有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了解,而網絡空間也是一個公共領域……

  鄧紹光回應時指出,聖經某些內容表面與公共神學無關,但其實有莫大關係,的確要使用講員提及的人類地理學(human geography)的方法來更深入地閱讀聖經。他又指,提及公共領域,一般人會聯想到教會以外的政治、社會、經濟,當然羅馬帝國的土地分配是教會以外的公共領域,但信仰群體的教堂其實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公共領域,一下子就將信仰標籤為私人領域,是一件不幸的事,令私人領域所持守的道德、倫理等,不能在私人領域以外的社會中實踐。所以,鄧紹光認為不應將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一刀切地劃分,造成教會不理會外面的事的現象……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4年01月20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