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派如何看待第一位美國籍教宗 雖然教宗良十四世來自芝加哥,但他的當選反映出基督教重心正逐漸南移至全球南方。 (2025年05月11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ity Today

(作者 Emily Belz and Franco Iacomini)一位來自芝加哥、卻擁有秘魯國籍的教宗,這可能嗎?

根據芝加哥郊區的北方神學院 (Northern Seminary) 一位教授的說法,福音派教師們為良十四世是芝加哥人感到興奮。在美國的拉丁裔福音派基督徒則告訴本刊,他們很高興看到教宗良十四世在他第一次教宗演說中使用了一部分的西班牙語。而在費城,福音派領袖謝恩 (Shane Claiborne) 指出,這位教宗曾就讀維拉諾瓦大學 (Villanova University),因此也具有費城背景。在秘魯,總統則慶祝良十四世是「本國之子」。


整個美洲的福音派對這位新教宗抱持高度關注,並夾帶些許地區性的驕傲。


儘管福音派們並不視教宗為教會的屬靈領袖,許多福音派仍關注羅馬天主教會的領袖將如何影響宗教對話、全球政治,以及世人對基督教教導的理解。


現年69歲的良十四世,原名羅伯特·普雷沃斯特 (Robert Prevost),出生於芝加哥,但他的大半成年生活都在美國以外作為一名奧斯定會修士度過。他曾在秘魯擔任宣教士,之後被任命服事於梵蒂岡的重要職位。


雖然許多人慶祝良十四世是首位美國籍教宗,但專研拉丁美洲福音派的歷史學家大衛·柯克派翠克 (David Kirkpatrick) 表示,應該更強調良十四世的拉丁美洲經歷。


柯克派翠克說:「雖然良十四世有美國背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的當選可視為延續──繼教宗方濟各之後,另一位來自全球南方的教宗。這場教宗選舉並沒有將美國或有權勢者置於核心,我預期他會延續方濟各對受壓迫者和邊緣群體的關注。」


良十四世當選的消息於本週四宣布後,世界各地更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事奉經歷,許多福音派人士感到振奮。


「我欣賞這位對拉丁美洲基督徒及移民的現實處境有所了解的教宗,」美國國家拉丁裔福音派聯盟 (National Latino Evangelical Coalition) 主席薩爾格羅 (Gabriel Salguero) 表示,「他曾公開支持移民、家庭及貧困者,這些都是我們福音派群體關注的共通價值。」


他補充指出,「良十四世」這個名號暗示他將效法良十三世──這位曾在工業革命後為勞工貧民發聲的教宗。良十三世也創立了美國天主教大學。


薩爾格羅說:「我們正處於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特別需要那種『了解地球村裡的人們關係密不可分』的宗教領袖。」


4月21日辭世的教宗方濟各,是一千多年來第一位非歐洲籍的教宗。他在2023年任命奧斯定會修士普雷沃斯特 (良十四世本名) 為主教任命事務的顧問。


秘魯歷史學者方塞卡 (Juan Fonseca) 表示:「那一項任命延續了方濟各的做法──讓一位來自邊陲教會 (例如秘魯) 的主教進入梵蒂岡核心。」


方塞卡說:「在普雷沃斯特被提拔至梵蒂岡前,他從未進入天主教會的高層階級。通常只有來自菁英階層、服務於利馬市或阿雷基帕這類重要教區的秘魯人,才會被視為候選人。」


在秘魯時,普雷沃斯特也選擇在社會邊緣處服事──並歸化為該國公民。


1985年,普雷沃斯特首次抵達秘魯,短暫在楚盧卡納斯 (Chulucanas) 服事──那是個位於厄瓜多邊境、人口僅四萬多的沙漠小鎮。他於1986年離開,前往羅馬的聖多瑪斯宗座大學撰寫博士論文。1988至1999年間,他在秘魯北部特魯希略教區擔任多項職務。1999年,他返回故鄉芝加哥,直到2014年才重返南美。


2014年,他被任命為秘魯北部海濱城市奇克拉約 (Chiclayo) 教區的宗座署理,該市人口約60萬;2015年,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該地的主教。在聖伯多祿廣場向群眾發表的首次教宗演說中,良十四世以西班牙語向他「親愛的奇克拉約教區」致意。


秘魯和平與希望福音協會 (Asociación Evangélica Paz y Esperanza) 副會長維拉 (Rolando Perez Vela) 說:「他在牧養上深深連結於被排擠者的處境。無論是天主教神父還是福音派牧者,只要是在邊緣服事的領袖,往往更敢對不公義發聲,因為他們親眼看見這些苦難。」


普雷沃斯特曾是秘魯主教團下屬「社會行動委員會」的成員,該組織是天主教社會教義的實踐機構,致力於人權倡議。


他在一件備受爭議的人權議題上展現了堅定且艱難的立場——反對赦免秘魯前總統阿爾韋托·藤森 (Alberto Fujimori)。藤森於1992年當選,隔年發動自我政變,並掌權至2000年。


2005年藤森在智利被捕,後被引渡回秘魯,並被判25年徒刑。2018年,一位後任總統決定赦免他,但隔年遭最高法院推翻。維拉回憶說,良十四曾要求藤森向秘魯人民道歉。


「在拉丁美洲,人權經常遭踐踏,教會有責任實踐先知性的職分──呼籲當權者的罪行,」維拉說。「教會必須挑戰結構性的罪惡、司法不公與濫權行為。」


哈佛神學院世界基督教客座講師吉娜·祖羅 (Gina Zurlo) 表示,良十四世的當選揭示了全球基督教正在發生的重要變化。


1900年,全球有73%的天主教徒居住在歐洲與北美,如今這一比例已降至25%,其餘則主要分布在全球南方。


祖羅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來自全球南方的人領導天主教會是合理的。雖然大多數觀察家沒預料到新教宗會有美國淵源,但她也指出,美國基督教本質上也已全球化,因為美國有大量基督徒移民,也有不少基督徒前往海外工作、求學或宣教。


良十四世能說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與葡萄牙語。


良十四經常形容自己為宣教士。2003年當他被派往梵蒂岡時,他對奇克拉約的天主教徒說:「我是被差派去到那裡的宣教士。」


2023年,他在成為教宗前少數接受的訪談之一中,也向《梵蒂岡新聞》表示:「我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名宣教士。」


在他首次教宗演說中,他強調天主教會必須是一個「宣教的教會」。


週四,兩國的政治領袖都表示,一位出身自本國的人成為教宗是一項榮耀。秘魯總統波盧阿特 (Dina Boluarte) 在社群媒體寫道,普雷沃斯特的當選「為我們的國家帶來驕傲和盼望」,並補充表示良十四「以愛和奉獻服事我們的人民」。


美國總統川普則表示,有位來自美國的教宗是一項「極大的榮耀」。


儘管良十四世曾公開批評川普的移民政策,一些支持川普的福音派人士仍對他的當選表示歡迎。全國西語裔基督教領袖聯盟主席羅德里奎茲 (Samuel Rodriguez) 稱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也是「一項提醒:信仰是為所有人、所有地方而服事的,福音是對萬民的邀請。」


這位新的教宗特別強調「邀請」的重要性。他在一次訪談中說,這是基督教領袖的首要任務。


「我們常常過度專注於教導教義,」他說。「但我們冒著遺忘首要任務的風險──教導人們認識耶穌基督,並以我們與祂的親密關係做見證。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傳遞信仰的美好、認識耶穌的美麗和喜樂。這意味著我們自己正活在這樣的生命光景中,然後與他人分享這份經歷。」


這種對分享福音的渴望,引起一些美國福音派的共鳴。


北方神學院新約教授貝茨 (Matthew Bates) 表示:「我們與羅馬教會之間仍有分歧。」他曾撰寫有關新教與天主教神學共通點的著作。「但我們認為這對整個教會的未來非常重要:視天主教徒為我們在基督裡的弟兄姊妹——即使我們不視良十四世為教會元首。」


事實上,在移民與難民關懷等社會議題上,天主教徒與福音派早已展開合作。世界救助協會 (World Relief) 倡議與政策副總裁索倫斯 (Matthew Soerens) 說,服事困苦者是天主教會長久以來的遺產。


「身為福音派基督徒,我們當然有些神學上的分歧,但我們對移民福祉的關懷確實根植於聖經真理上的共通點,隨著良十四世的教宗任期開始,我們很樂意繼續與天主教弟兄姊妹合作。」


多數觀察家認為,良十四世會延續方濟各所開啟的方向,但「紅字基督徒」(Red Letter Christians) 運動的謝恩溫和地反駁這種說法。


「方濟各之所以『激進』,是因為他效法耶穌。他並不是『自己想出』要為囚犯洗腳這件事,」謝恩說。「教宗良十四也有同樣的榜樣源頭。我們的盼望始終是,教宗能成為指向耶穌的箭頭……耶穌才是醫治基督信仰中扭曲的現象的唯一解方。」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05月11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