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務農成農業新出路? 農友籲勿單看GDP價值 (2025年05月23日)
(採訪:譚秀貞)【時代論壇訊】香港發展高度城市化,農業式微,不再被視為具經濟價值。然而,過去20年卻出現了一股青年務農逆流,促使政府規劃可持續發展藍圖,發展都市農業,這是否代表農業有新出路?有農友表示,在香港發展農業,若單看GDP價值是「輸梗」,反而可善用農地和都市空間,發展由農業引申出來的其他價值,如環保、教育、都市人的健康等,使都市農業內涵更豐富。
經濟價值不再 生態價值更高
本地農業曾光輝一時,於上世紀50、60年代,是供應港人糧食的重要產業;1960年代,本地糧食生產率達60%。直至1980年代,本地蔬菜產量佔全港食用量跌至3份1;2010年代,逾9成食物依賴進口,當中92%的蔬果由中國大陸供應。至今,本地產菜量只佔全港所需蔬菜不足2%;2023年漁農業產值11.31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GDP)不足0.04%。
從今天全球化經濟高度分工的角度考慮,香港農業在經濟價值上已變得可有可無。當政府去年底公佈「農業優先區」劃地建議,希望把部份農地留作長期耕作,減少因收地發展而令農地續減,隨即有意見指優先區有礙北部都會區發展,並質疑香港農業為何及為誰發展。
然而,民間環保及關注農業團體就指出農耕在經濟以外的多元價值。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指出,土壤農耕除了提供食物之外,還具備生態系統服務(綠化、蓄水、微氣候調節與改善、有機資源循環)、綠色景觀、促進心理健康、創建社群聯絡等功能,保護農田也有助提高抵禦氣候影響的韌性。
青年務農逆流 促都市農業發展
從經濟數據來看,農業式微趨勢雖然未見逆轉,但過去廿多年卻出現了一股青年務農逆流。這股潮流亦帶動了民間對農業發展的關注和討論。政府為回應訴求,於2016年制訂新農業政策,隨後陸續推出措施,並於2023年底規劃了《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下稱《藍圖》)。
綜觀新農業政策及《藍圖》的論述,雖然提及農業的多元價值,如增加對食物產地的選擇、保護生態、旅遊及教育功能等,但焦點仍落於經濟生產上──以漁農業現代化、集約化、升級轉型、可持續發展、商業性作物生產為方向;同時訂下本地菜量倍增的目標,15年內由現時年產約1.5萬公噸增至6萬公噸,是原有的4倍。而達此目標的重點措施是發展「都市農業」(特別提及水耕),並推廣休閒農業。
由農業政策衍生、設立位於古洞的「農業園」,部份位置劃予高科技生產。漁護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有關農戶將採用溫室作物生產技術和環控設施作業,以技術調控種植室內的光線、溫度、濕度、泥土水份及養份,這些技術會應用到以土耕或水耕種植的高產值農作物上。
《藍圖》論述狹隘 農友批脫離自然
在茘枝窩從事有機耕作的基督徒農友曾卓謙反對離開土地的種植取向。他指耕種不應脫離大自然,例如水耕作物會缺少許多微量元素(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而微量元素要在泥土、陽光和空氣中才能產生。他認為政府提出的都市農業政策,不能令本地蔬菜量於15年內達原有的4倍,因為都市農業是休閒性質,不是真正農地;而且都市農業在石屎森林中發展,種植的泥土從外國進口,種出來的農作物都只是「大家食肥料」。
至於擁有自己農場、從事有機耕作達25年的「復耕者聯盟」創辦人葉子盛,不反對都市農耕及水耕,但謂這不代表他支持。他表示,不反對是基於相信農業發展可以多元化,毋須側重某一面向,因為某一種農業形態的進步,都能帶動其他農業範疇改進,各種農耕皆有價值。例如水耕技術會研究如何省水節能,研究成果也可轉移至常規農業(使用農藥、化肥等的耕作)中應用;又例如有機耕種可以帶動常規農業應用有機資源、堆肥、減廢和保護生態等。
至於政府的《藍圖》方向,葉子盛也認為以香港現時的環境,發展都市農業及休閒農業屬合理,當中有多重GDP角度處理農業,例如提升市民生活質素、身心健康等。他指現時在香港發展農業,若單看GDP價值是「輸梗」,政府反而應善用農地和都市空間,發展農業的其他價值如環保、教育、健康、休閒及社區協作等。
然而,他認為《藍圖》所論述的都市農業顯得狹隘,只提及在天台、公園或一些展示場種植,但都市農業內涵其實可以很豐富。他在2019年到日本東京觀察當地的都市農業,發現涵蓋了多元化的教育性休閒農場;小型水耕農場供應周邊居民新鮮番茄;大企業把郊區或東京以外的優質農作物推介予東京居民,讓其了解日本作物的好處;甚至有退休人士復育一款東京幾百年前有過的辣椒,最後成為產業品牌。但他認為香港的《藍圖》卻未能看到這種都市農業的豐富面向。
新聞照片: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