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說一個未來──爾言我說話溝通

黎嘉晉、麥世賢、陳盈恩

2013年11月04日

來源: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 推薦 31 分享: 分享至 LINE
說話容易,溝通卻不易。說話動聽的人不少,願意溝通了解別人的,又有幾多?若有人不假思索回答說「明晒!」,背後果真有多少明白?又有多少有意無意的誤解曲解?

  社會言說紛亂,溝通屢屢失效,是人際失聯的唏噓,也是成長成熟的契機,例子近日俯拾即是。由溝通理論、華人文化到信仰意涵,都是進一步省思整理的空間。

  說到底,人,不是矛盾兩端的一堆堆法碼,可按一己需要隨意挪動扣帽子;社會,也不是一場你死我亡的零和遊戲;而是有血有肉有歷史,在同一天空下,同蒙上主的憐憫與恩典,延續一個個靠賴真誠溝通而同走下一里路的可能。

  以下為今期《時代論壇》頭版專題部份內容:



  近年因為同志運動、佔領中環、本土議題等爭議性的議題,在社會引起不少分歧,這現象也延伸至部份教會群體。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主任牧師范晉豪認為,無論在教會內外,分歧及不同意見一向存在:「當我們否認,甚至假裝分歧不存在,這不是把在世教會妄想為天國本身,就是自我欺騙。」他指出,即使經常給人浪漫化的早期教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的描述中,也難逃分裂和紛爭的實況。至於耶穌的門徒更浪費不少心力爭論誰為大,因此今日教會內信徒教牧對社會議題存在分歧與紛爭實屬平常。

  隨著Facebook、微博等網絡媒體極度普及,不少爭拗都延伸至(或源自)網絡世界,范晉豪指,這些媒體上的討論爭議可說是筆戰的變種,而網絡的特色是傳遞快而廣,紛紜的「意見」也容易被誤讀成不同的「事實」:「在網絡接受資訊,絕對需要冷靜判斷與更多面向參考,對事物的分析才不致以偏概全。」

  理論上,因著同一基督信仰,信徒具備所信同一的終極指望,理應有更大的空間,促進對話與理解。不過,為免破壞信徒之間和諧「合一」,不少教會避談政治,即使弟兄姊妹間談論,很多時會欲言又止,免傷和氣。在香港神學院任教實用神學科的張天和牧師指出,「和諧」有實性與虛性之分:「實性和諧」為彼此坦誠分享,接納對方與己不同意見,而「虛性和諧」則只是表面「和諧」,實則存在暗湧,一旦未能妥善處理後者,就會出現衝突,倘若「對人不對事」,只會把討論變成意氣之爭,無法對焦議題……

  人際溝通專家余德淳也表示,每位信徒須接受自己認識有限,「尤其政治這東西很多時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表示,曾跟一位香港大學學生討論中國的未來前景,怎樣才可為中國帶來改變──當時那學生認為只有制度改革才能帶來根本的改變,他則認為惟靠教育才有改變。雙方經過長時間傾談,解釋彼此觀點,但是沒有出現爭執……「有很多東西,我們必須經過時間了解,才能有較全面的理解。大家也可能會改變最初的看法。」……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