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會展望十年 積極培育工人、海內外宣教植堂
2017年05月31日
每年一度的基督教台灣信義會總議會,於5月21-23日在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舉行,53間教會牧者、同工代表出席,約有200人參加。而總議會每三年一次選舉的台灣信義會監督,再次由士林真理堂主任牧師吳英賓擔任。會中也安排多項專題探討及培靈會,盼各教會牧者、代表更合一。
28日上午,吳英賓接受本報專訪表示,過去幾年台灣信義會透過地方堂會及醫院醫療宣教,在海外地區如馬來西亞、緬甸、美國、尼泊爾、衣索匹亞、泰國、菲律賓等7個國家中,建立了25個崇拜點。除此之外,過去一年,海外短宣隊共有22堂會,49個梯次陸續投入,另外,台灣信義會直接或與宣教機構合作差派的長期宣教士有7位。
吳英賓監督也點出現今教會面對的危機,例如,地方堂會不再以「宣教植堂」為最優先;其次是傳道人不足,特別是年輕傳道人及可獨當一面的牧者、領袖;最後,是有些教會逐漸老化、年輕族群流失,教會失去了活力。
因此,他與眾牧者談及未來策略,「第一,更加落實門徒訓練!」教會要能夠訓練出會傳福音的門徒。另外特別是針對「初信者、青年、男人」的得人與門訓,因為這三種領域的人常常被教會忽略。他引用克里斯•馬斯格雷夫(Chris Musgrove)一句話,「要判斷成功與否,不是看你現在擁有什麼,而是看在你之後還留下什麼。」
「第二,從耶路撒冷型的教會,轉變為安提阿型的教會!」吳監督說,有一項數據指出,老教會易遭遇成長停滯,80%的教會在開拓後的15年左右,就會面臨停滯及人數減少的景況。教會施洗率方面,10年以上的老教會約4%,而新建立教會約16%。吳監督從此現象點出一個改變行動,「門徒訓練與佈道宣教不可分開!」因為門徒訓練是教會最重要的事工,訓練會友能夠去得新人、留住新人,裝備他們生命改變,最後是差遣門徒建立團契小組,以及投入宣教運動。
信義會總會未來三年策略
談及總會未來三年的策略,吳英賓表示,第一是「福音工人的培育」。除了原本神學和教育委員會之外,將努力推動神學教育中心的培訓工作,培訓更多的宣教工人。除了神學院進修外,也將透過:1. 麥子宣教訓練學校,解決各教會年輕工人的不足問題,目前,麥子學校六屆共培育約200位年輕工人,回到母會幫助建造教會;2. 實習傳道30學分班;3. 與華神合作,教牧碩士科路德神學與教會建造組等多元管道、培訓工人、收割禾場。
第二是「佈道宣教的推動」。透過宣教委員及新成立的宣教中心來執行。他表示,當教會聚焦於佈道宣教和植堂,透過生命見證及實際行動,表明教會的本業應該就是佈道宣教,而宣教的最終目的,就是植堂建立教會。他指出,去年(2016年)下半年,台灣信義會成立了宣教中心,是為了遵行主耶穌所託付的大使命。因此,接下來3年,將積極進行海外植堂及差派海外長期宣教士、島內植堂與開拓、連結福音伙伴,為主得人,直到地極。
第三是「連結福音伙伴」。吳監督說,台灣信義會不侷限於宗派框架,要與更多教派、獨立教會連結、交流,使福音事工變得更豐盛。
十年目標與展望
談及十年目標與展望,「盼望成為萬國萬民的祝福!」吳監督說,宣教中心訂下了未來十年的目標與展望,在海外宣教植堂部份,目標是海外堂點超過台灣堂數約150間、海外聚會人數超過台灣聚會數約2萬5千人、海外教牧、宣教人數超過台灣的教牧、宣教人數約300位,包括由台灣信義會向海外差出宣教士40-50人。
而島內植堂與開拓部份,鼓勵各教會在島內積極開拓植堂、並與神學教育中心合作,培育並差派同工進行島內植堂與開拓。並訂下目標,盼增加島內植堂50間、達到150個據點。也將踏出去與全球15的國家地區、20個教派(教會)、宣教、神學機構連結帶出具體、實質的事工。
最後,他呼籲基督徒、代禱者應以宣教佈道為最優先代禱,並鼓勵基督徒的生命要動起來,成為一個傳福音的門徒,勇敢面對挑戰,使萬民成為主的門徒。
第322 屆總議會第1次會議由吳英賓監督召開。台灣信義會提供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新聞導覽
- 上一則:看西街長老教會100週年 合在基督裡
- 下一則:更生團契退修會 教化由心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