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北中、星中感恩七十周年 「立石為記」祈願兩中會教會合一服事這世代

2021年11月08日

基督教論壇報

推薦本篇新聞 : 0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七星中會七十周年感恩禮拜,於十一月6日上午在台北濟南長老教會實體與線上同步舉行。證道的台北中會議長、士林長老教會許承道牧師以「立石為記」為題表示,當我們面對疫情後實體與線上聚會挑戰時,重新思考在約書亞時代,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立石為記」對現代的意義;並祈願兩中會的所有教會能合一在一起,成為社區、社會和眾人的祝福。

會中從敲響鐘聲開始,先有宣召、唱聖詩﹤基督做咱堅固地基﹥、祈禱、讀經和聖餐禮。本身也是聖經公會董事長的許承道牧師,以及總幹事鄭正人牧師,贈送兩個中會紀念聖經,由七星中會議長黃春生牧師代表接受。

原本預備千人聚會 改為線上實體聚會

許牧師在會中表示,在此紀念台北中會和七星中會七十周年感恩禮拜,不是要回想過去做了哪些事情,而是透過歷史更多幫助了解明天未來真實的盼望。原本從2019年,台北中會和七星中會就開始預備今年八月初在真理大學可容納1200人大禮堂,舉辦七十周年感恩禮拜。自從去年發生新冠疫情至今兩年,使很多活動都受限制,也有很多改變。但身為上帝兒女,我們忠心在上帝面前服事,更深體會「人會有意外,但是上帝沒有意外」。人的意外,都在上帝的旨意中;人常常說「這是意外」,但服事上帝、信靠上帝的人,會深深體會,這不是意外,乃是「上帝要對我們說話」。

「立石為記」看現代聚會型態挑戰

上帝透過一些重要事件和在關鍵的時機,要對我們和教會說話及提醒。他說,我們感恩台北中會和七星中會成立七十周年,透過約書亞記四章1-5節一起學習。早在約書亞記三章已經提到當約櫃的祭司踏在約旦河時,「從上往下流的水,必然斷絕,立起成壘」,不再流動,讓以色列眾人能從乾地過去。四章提到,神要以色列十二支派、各派一人,從約但河中、祭司腳站定的地方,取十二塊石頭帶過去,到他們住宿的地方,放在哪裡做作為記號。

他說,「記號」是記憶,也是提醒。這裡有兩個記號,一、約書亞另把十二塊石頭立在約但河中,在擡約櫃的祭司腳站立的地方;二是十二支派代表從祭司在約但河中的乾地上站定地方,取石頭到住宿的地方。

去年至今因為疫情關係,我們學習如何做線上小組、線上聚會,比實體更多的關懷和連結。當今年五月到八月,實體聚會都停止時,很多教會都面對很大挑戰。有些教會有些事工未來要恢復實體,變得很不容易;也有些福音朋友,認為線上聚會也很方便;相對的,有些人線上聚會時,同時也在做其他的事,也變得很方便。「心靈與誠實的敬拜」面對很大的挑戰。

順服神的帶領經歷看不見的上帝

當我們面對實體與線上聚會挑戰時,思考「記號」的意義。他說,以色列人過約旦河,與第一次過紅海不同。以色列人過紅海,當時面對後有追兵,前面有紅海。他們也經過曠野四十年,經過一次又一次埋怨,與摩西也與上帝爭論,不完全認識上帝。但這次約書亞帶領新一代以色列人過約旦河,此時有約櫃和祭司,經過約旦河的神蹟,對這批新一代的以色列人中,他們順服在約書亞帶領下,在盡「立石為記」的禮儀背後,經歷看不見的上帝已在他們當中。

現今,我們已完全找不到當初約書亞把石頭立在約旦河的地方;但是以色列人在住宿「立石為記」的地方,顯明上帝歡喜用實體方式,就在你我中間。

「十二支派」代表群體合一在一起

許牧師說,疫情讓很多人活動受限制,常宅在家,教會除了線上聚會,也需要實體關懷。「上帝歡喜在我們中間」當我們紀念兩中會七十周年,繼續向前奔跑時,一、在社區、社會和實際生活的世代,教會要實體在人們當中。二、「十二支派」代表群體「在一起」,指同工與同工,教會與教會或教會與機構一起。這段經文也提醒兩個中會近兩百間教會能在一起。他說,「立石為記」不光讓每個教會好好建立自己教會和社區,乃是這十二塊石頭要放在一起。在設立七十週年慶時,不論是線上或實體同工和弟兄姊妹,如何更多經歷道成肉身的上帝邀請我們真實進入這個世代;十二支派宛如每個教會,取的石頭也許大小不一,但要如何放在一起,當我們一起感恩、紀念時,也回應上帝要我們分別為聖,服事這世代。

台北中會副議長趙謨立牧師在會中也表示,過去七十年教會歷史,對我們很多提醒,「耶穌基督是教會的主」每當教會遇到困難和挑戰時,以耶穌基督為主,就有力量來突破解決。過去豐富的歷史和有些重要時間點,我們雖然沒有親自參與,但站在歷史性七十週年紀念,讓我們再一次立志接受上帝新的召命,讓充滿聖靈的動力幫助教會開創新的境界。願上帝固守祂的教會,未來榮耀能大過先前。

祈願興起青少年工作 未來承接使命

七星中會總幹事陳文欽牧師,感念過去信仰前輩一步一腳印為信仰奮力向前,在都市和鄉村開拓事工。展望未來,也求主重拾青少年信仰和栽培工作,使他們未來能承接使命。他也祈願未來十年,七興中會有一百間教會,一萬五千信徒的成長,在教會穩定聚會,高舉基督服事眾人。

為何分台北中會和七星中會?宣教士馬偕在北部創設了多所教會,1901年別世前,造就了60多位傳教人才,親手施洗的信徒有2641人。之後宣教師吳威廉牧師(Rev. William Gauld 1861-1923)積極改革教會體制於1904年10月4日在淡水牛津學堂召開首屆中會(Presbytery), 當時之名稱為「台北長老中會」,吳牧師當選為會正 (即議長),在北部教會史上,正式踏上自治之途的第一步。

1952年由台北中會分割為七星及淡江二中會,其分割線是以中山北路為準,以東為七星中會,以西為淡江中會。後來淡江中會改名台北中會。1952年至今2021年,台北中會從原先之16間教會增長為101間教會,其中堂會93間,支會8間。位於台北市有38間, 新北市有63間。

1952年七星中會成立之時有18間堂會,1980 年增加至 48 間獨立堂會。至 2008 年則共有 74 間堂會、6 間支會,共計 78 間教會,信徒人數超過 9000 名,參加主日禮拜人數,則近 7000 人。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