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上帝所造的「男子氣概」不會是無解的困境

不是供養者也沒關係?從十字架重新認識男性身份。

2025年04月30日

來源: Christianity Today 推薦: 0 分享: 分享至 LINE

(作者 Domonic D. Purviance)人類學家吉爾摩 (David Gilmore) 在《男兒成形記》(Manhood in the Making) 一書中指出,世界多數文化通常以三種能力來界定「男子氣概」:供養、保護及繁衍的能力。長久以來,美國亦不例外。成為丈夫與父親,再加上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傳統上一直是美國男性實現男子氣概的標準路徑。

然而,過去五十年的經濟及社會劇變,讓許多人開始質疑這種傳統觀點,尤其是「供養」的能力。美國經濟逐步轉型為高度專業、以服務為導向的體系,需仰賴更多訓練及教育,這對男性——尤其是過去能依靠勞力維生的男性,造成明顯的劣勢。退出勞動市場的男性比例持續上升,而有工作的男性當中,許多人也面臨薪水停滯的困境。與此同時,兩性之間的教育落差越來越大,如今每年獲得大學學位的人以女性佔多數 (就美國而言)。

有時當這個議題被提出時,人們會本能地否定:為什麼男人不更努力一點?或是,為什麼不乾脆丟掉那套過時的男子氣概?但這種態度是錯誤的。男性想要「供養」的本能,不僅僅是社會建構出來的,而是深深扎根於男性天生的本性中。

布魯金斯研究院學者李維 (Richard Reeves) 在《男性廢退:失落、孤僻、漫無目的,生而為「男」我很抱歉?苦苦掙扎的男性困境,我們能怎麼做》一書中指出,「供養者」角色的崩解,深刻地影響了男性對自我價值及社會定位的認知。那些不再視自己為供養者的男性,尤其在經濟上無法扮演這個角色的人,更容易不僅與勞動市場脫節,也與整個社會疏離。為什麼呢?因為無法勝任「經濟供養」角色的男性,往往會認為自己不夠格,或是被他人視為社會的負擔。

然而,即使是在經濟上仍能「供養」家庭的男性,若未能準備好面對新的社會期待,仍可能感到自己不夠好。無論是哪種情況,太多男性因此感到毫無價值、缺乏方向、幻滅,甚至被社會排斥的感覺——這是個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

教會雖無法徹底重建整個經濟體系,也無法使男性更容易達成社會的各種標準,但我們可以提供一個足以應對時代變遷及複雜處境的「男子氣概願景」。身為基督徒,我們非常蒙福,因為上帝已為我們啟示了一個清晰的男子氣概願景——這個願景跨越時代和文化,遠比我們為當前處境所設想的一切更為豐富及穩固。

這個願景並不取決於經濟、社會或文化現實的改變,也不限於丈夫、父親或經濟供養者的角色。雖然這些都是美好的角色,但它們卻不能成為男性身份終極的定義。我們作為男性的身份,不能僅僅或終極地建基在我們在這些角色中是否「表現出色」。否則,一旦遇到變遷和挑戰,我們的自我價值會變得脆弱並迅速崩潰。

上帝所提供的願景同樣不是要徹底解構男子氣概,也不是要每個男性自行創造自己的意義。正如吉爾摩所說,男子氣概需要被教導。若缺乏引導,男性不僅可能感到迷失,更可能發展出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扭曲的男子氣概模式。

上帝對男性身份的願景,核心圖像就是十字架。在十字架前,基督為男性提供了一個清楚、明確且有持續力的男性身份願景,是個即使面對社會文化變遷,依然具有指引力的形象。

保羅在《以弗所書》5章25-33中清楚表明這一點,他談到丈夫與妻子的關係時,勸勉以弗所的基督徒男性要「如同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那樣去愛他們的妻子」。換句話說,保羅指出,若你想知道一個真正的男人是什麼樣子,就要看向十字架——在那裡,基督為人類捨下自己的性命。

這是個極具挑戰的呼召,要人走上無私之路——效法耶穌,甘心為所愛之人捨棄自己,在這裡,保羅呼籲丈夫將妻子的益處置於自身之上;而在《腓立比書》2章3-4中,保羅更將此原則擴展到所有人際關係:「你們行事,不要出於私心,貪慕虛榮,倒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無私並非懦弱,更不是缺乏力量。相反地,《以弗所書》第5章呼召男性在婚姻中展現剛強及領導。然而,作為婚姻中的「頭」,並不是隨便一種領導方式。相反的,上帝對男性氣概的願景強調的是透過自我犧牲來贏得影響力,運用我們的力量去照顧所愛之人,如同我們照顧自己那樣。

無論是否已婚,男性都是為了「無私的領導」而受造的。這種呼召為我們的男性身份賦予意義和使命。與其將男子氣概簡化為經濟效能或財務供應,「無私的領導」呼召我們像基督那樣,將整個人——心智、靈魂與身體——為所愛之人捨下。我相信,在上帝的幫助下,這樣的呼召能喚醒那些心灰意冷的男性,為他們帶來值得為之而活、甚至為之而死的動力與目標:照顧上帝託付給他們的人,謀求他們的福祉。

當然,沒有人能完全實踐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彰顯的無私領導。無論我們多努力,這都是我們無法全然達成的目標。而且,單單理解這個聖經中的男子氣概願景,還不足以解決當今文化中男性的困境。身為教會,我們必須更進一步。

十字架不僅是我們找到上帝設下男性氣概願景的地方,更是上帝塑造我們成為祂呼召我們要成為的那種人的地方。在十字架前,我們直面人性令人警醒的雙重真貌。一方面而言,我們被迫正視自己身為男性的墮落、軟弱與不足:我們敗壞至極,無法拯救自己的靈魂。我們連自己的靈魂都無法供養,更別說是他人的靈魂了。我們完全依賴上帝差遣祂的兒子,來成就我們無法做到的事。

另一方面,十字架也顯明了我們在上帝眼中是何等無條件地被愛、何等地寶貴。我們的軟弱並不會減少祂的愛。儘管我們如此不足,上帝仍視我們極其珍貴,以至於耶穌甘願承受我們應得的刑罰,好讓我們得著那榮耀的盼望——「變成與主一樣的形像,榮上加榮,如同從主而來的,主就是那靈。」(林後3:18)。

十字架是唯一一個讓男性可以同時承認自己「不足」卻「仍然寶貴」的地方。唯有在這裡,男性才能遇見上帝救贖的大能恩典,而這恩典的力量能使他看見自己真正的價值和身份,並塑造他成為上帝呼召他成為的人。

從這個意義來說,解決男性困境的最終答案自古以來都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向男性傳講福音。「福音」不能只是我們口中背誦的信息,福音必須成為我們作為男性建構身份和價值的根基。聖經也不能只是一本我們用來尋找道德準則的書,而必須是我們遇見上帝恩典的地方,直到祂的恩典將我們轉變成無私的領袖。最重要的是,基督不能僅僅是我們在男性身份上的榜樣,祂更必須是我們的救主——因為除祂以外,別無拯救 (徒4:12)。

Domonic D. Purviance是位作家、男性事工領袖,以及金融與經濟專家。他共同創辦了「君王文化 (King Culture)」,一個致力於裝備男性活出基督無私領導榜樣的非營利組織。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