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教會講座 以巴克禮精神對話地方創生
2025年10月26日
【Dalul 台南報導】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於10月20日晚間,在伊莉莎白禮拜堂舉行「巴克禮紀念人文講座第七場:回到開城門的那一天——巴克禮牧師與社會動員」。本次講座邀請長濱獨立書店「書粥」創辦人高耀威分享自身文化與文字工作經驗,並由台南「聚珍臺灣」總監王子碩共同對談,從歷史行動與當代實踐的角度,探討社會動員與地方創生的連結。
信仰、文化與社區的對話
為記念巴克禮牧師來台150週年,東門教會與鄰近教會規劃一系列講座,回顧他在教育、出版與社會關懷上的深遠貢獻。牧師劉炳熹指出,巴克禮不僅是宣教師,更是行動者,其精神持續啟發今日教會與社區的實踐。
此次講座特別選在10月20日舉行——日軍和平入城紀念日,象徵回望歷史、思索信仰與社會責任的時刻。劉牧師介紹兩位講者皆為「書店老闆」,長期投入地方文化行動,讓這場講座成為信仰、文化與社區的對話。
社區營造:人與地方的磨合
高耀威分享自己從台南正興街社區營造到台東長濱書店的經驗。他指出,初期並未以「社造」為目標,而是從陪伴街坊長者開始,透過日常互動建立情感連結。後來創辦《正興聞》雜誌,邀請長者登上封面,催生「正興街阿嬤天團」,成為街區凝聚的象徵。面對商業化與交通衝突,他以「S型思考」重新設計街區動線,讓行人與居民共存,展現社區共生的智慧。
2019年,高耀威前往台東長濱創立「書粥」書店,開啟「以人取代勞動力」的換宿實驗,讓參與者輪流擔任七天「店長」,在經營中探索自我。至今已有超過310人參與,書店也與在地店家、長者合作,推動「黑糖行動」與文創計畫,實踐地方互助精神。他強調,「社造從來不是完美的計畫,而是人與地方互相磨合的過程。」
重返歷史現場見證信仰
聚珍臺灣總監王子碩則以《巴克禮的故事──1895年日軍進臺南城的始末》為題,帶領聽眾重返歷史現場,解析日軍進城背景及巴克禮牧師的關鍵角色。他指出,巴克禮在動盪中以信仰與行動化解衝突,見證台南社會的轉折與重生。
王子碩也提醒,許多網路流傳的戲謔說法簡化了歷史,唯有透過文獻考證,才能理解事件的真實脈絡。他並透露,未來將籌劃歷史重演活動,讓民眾親身體驗1895年台灣的歷史張力與信仰見證。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