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富:以動物視角檢視神學 粉碎自己 再思生命與恩典
2025年10月31日
(報道:梁子澄、黃海恩)【時代論壇訊】近年寵物文化盛行,「毛孩」、「貓奴」等用語反映動物彷彿成了人類一份子,信仰對此有何理解?透過動物,上主讓人看見甚麼?早前一場新書對談會,邀得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席助理教授陳家富,與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堂牧池嘉邦牧師對談,「以神學觀動物、以動物觀神學」,提出通過人與動物的互動經驗,檢視信仰,引入想像,試把神學論述重構。
池嘉邦指,人受託管理大地,但不應視自己為中心,要尊重受造生命;並透過動物與人建立羈絆的互動、愛的交流,讓生命改變。陳家富則以其新書《動物:一個神哲學的思考》闡釋動物神學的兩種進路:「thinking of」與「thinking through」──前者「thinking of」視動物為研究對象,以神學(例如用創造論、救恩論等)去理解動物;後者「thinking through」則是透過動物去看神學,以神學為研究對象。
「你養過動物就知。你家裡的動物會摧毀你!」養了動物,生活作息就會改變。陳家富回憶自己養狗時,「成晚你就算乜都唔做,都要拖佢落街。」他強調動物作為陌生的他者,對人類中心主義作出了倫理挑戰──不再由「我」這主體出發去愛「你」,而是牠迫使人放下自己去回應。養寵物帶來「倫理的呼喚」(calling),顛覆人的生活秩序,使人原來的主體性被動搖,甚至摧毀。
在探討「動物性」時,陳家富指出,我們的信仰「太潔淨」了,會把「不合標準的人」排拒。書中指基督教一直塑造出特定的人性結構,「為獲得『完美的人』(proper human),我們會把人性中最似上帝、最神聖的部份保留,把食慾、性慾等具『動物性』的特質排除。」陳家富指其中的危險是,這有機會導致一些人被排拒在人類之外,「最明顯例子就是納粹屠殺的猶太人」。相反,與動物相處則挑戰我們承認「不完美」與「有限」也是其他受造的一部份。另外,本書也提到由此引申出的疑問:在終末,人與神聯合時,與動物性相關的特質會存在嗎?性慾或食慾會如何安排?若存在,其功能又是甚麼?
走向泛靈論?失去想像神學會枯萎
有與會者分享,從一些文學作品及民族神話中,看見動物的靈性,並發現牠們感知比人類更廣闊,猜想動物與上主的連結可能更深⋯⋯但這說法被其他信徒質疑走向泛靈論。陳家富肯定其「thinking through」角度,不必受限於傳統裡對人與動物的劃分,文學的想像把界線模糊了,使人、動物、神靈世界之間彼此重疊。他強調,若神學失去想像和建構能力,其創造性將逐漸枯萎。他認為,神學界線應有彈性,在「人有靈」與「泛靈」之間應存有光譜。他又提及神內蘊於萬物中(God will be all in all),那並非泛神論。
池嘉邦補充說,本書也引用了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God is the “Ground of Being”」(神是「存在的本源與基礎」)說:「當看見優美圖畫、聽見動人音樂,深受感動,上帝就在其中。」他回應指,基督宗教其實很廣闊,「亞他拿修『持續創造』觀念已表明,在6日創造後,上主持續創造、更新;我們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也應不斷更新轉化。」
最後,陳家富呼籲信徒除了關心動物會否上天堂;更應擴闊關懷、進入公共領域,關心肉食產業對動物的傷害等議題。池嘉邦則回應,指信徒要尋求知識、了解動物的實存狀況和這世界的運作,才能真正實踐信仰。
聚會為「《動物》對談會──當神學遇上動物」,由德慧文化舉辦,於8月26日晚上在諸聖座堂舉行,約有20人出席。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