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氣候而走:教會與原民倡議 守護大地與生命
2025年11月02日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在成為亞洲第一個「非核家園」後,首次舉辦的「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於11月1日中午在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登場。遊行吸引了包括台北大專原住民學生中心、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在內等上百個民間團體參與。
原民發出警語
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 Omi Wilang(歐蜜・偉浪)牧師受訪表示,氣候變遷已對原住民部落及整個台灣社會造成嚴峻挑戰。他回顧從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到近年頻繁而強烈的颱風,原鄉環境承受的壓力與損害不斷加劇,「氣候變遷讓山林和部落都面臨生態與生活的雙重威脅,這已不只是原鄉的問題,而是全台灣居民共同的挑戰。」
他強調,政府在山林與河川治理上必須有新的思維,納入傳統生態知識與山林智慧,並與在地社群合作,才能有效建立韌性、減少災害衝擊。Omi Wilang 說明,「守護土地不是政治立場,而是信仰與責任」,強調活動超越意識形態,目的是為了讓「青山綠水永常在」,實踐上帝賦予人類管理大地、珍惜環境的使命。
公正轉型不遺落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楊書瑋指出,勞工團體必須勇敢站出來支持氣候行動,因為氣候變遷與產業轉型將深刻影響勞工的就業與生活。他強調,氣候變遷的調適與轉型不應讓勞工成為犧牲者。政府與社會必須讓工會與勞工參與決策過程,確保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一人。
楊書瑋指出,氣候挑戰可能造成勞工失業與產業衝擊,「當一個勞工失業時,受到影響的不只是個人,還包括家庭、社區,甚至整個產業鏈。」他強調,勞動與環境不該被視為對立,而應透過「公正轉型」達成平衡。《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明確納入公正轉型的原則,強調應在尊重人權與勞動權的基礎上,促進政府、產業、社區與族群間的對話,共同推動可持續的社會變革。
跨界行動與交流
遊行隊伍穿越台北最熱鬧的信義百貨商圈,現場邀請多個團體代表參與短講,包括勞工、原住民、青年團體、氣候行動者、生態學者、戶外運動者及和平倡議者等,共同分享行動與理念。現場節目內容多元,涵蓋饒舌演出、樂團表演與踢踏舞秀,展現青年世代的創意與活力。
遊行市集共匯集16個團體參與,設有友善土地小農蔬食攤位、親子氣候繪本共讀區、「小小光電工程師」互動體驗遊戲及學生公共論壇等多元活動。其中,「小小光電工程師」展區由主婦聯盟規劃,以「屋頂光電板體驗」為主題,透過模擬裝置讓小朋友親手體驗光電板運作,了解太陽能如何轉化為電力,為家中電器提供能源。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