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中性別公義座談 探討教會性騷背後權勢結構
2025年11月02日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性別公義部11月1日下午於古亭教會舉辦「權勢與順服——討論在教會的性騷擾與權勢」座談,探討教會中性騷擾事件背後的權力結構與順服文化。主講人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所博士候選人、星中性別公義部調查委員郭宇欣指出,教會內的性騷擾並非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與權勢運作、宗教文化中對「屬靈權威」的服從緊密相連的結構性問題。
權勢結構與順服文化
郭宇欣以2023年6月於《天下獨立評論》刊登的一篇匿名投書為例,該文出自一位曾在校園團契中遭高齡牧師性侵犯的受害者。受害者描述,牧師長期以屬靈關懷之名建立親密關係,藉著探訪、按摩等名義發生不當身體接觸,而整起事件因牧師在宗教圈的地位與人脈,使得受害者難以拒絕與揭發。
郭宇欣說明,這種權勢不對等的關係,使被害者即使感到不適,也常陷入「不敢反抗」的處境,這種壓力源於教會文化中對「牧者權威」與「順服教導」的長期塑造。
組織隱匿與制度困境
郭宇欣指出,該事件在申訴過程中,暴露出機構系統性的三重困境:第一,為維護形象與名譽選擇隱匿事件;第二,處理過程以組織利益優先於受害者權益;第三,以「證據不足」為由拖延或壓抑申訴。她強調,整個制度的力量往往流向加害者,受害者必須獨自動員資源才能跨越層層阻力。
為此,郭宇欣與福音協進會共同發起「We Stand」計畫,呼籲教會群體要與受害者站在一起,而不是讓他們獨自承擔揭露的代價。該團隊進行全台信徒與牧者問卷調查,共回收158份信徒問卷、18份牧者問卷,以及45份受害經驗回覆,揭示教會界對此議題的極度敏感與沉默。
長老教會的機制與挑戰
郭宇欣接著指出,教會要有效防治性騷擾,不能僅從個人層面著手,而需同時檢視組織制度與背後的文化結構。她建議,可從「個人、組織、文化」三層框架分析,並追問:「是什麼樣的組織規範與文化氛圍,使他能在教會中如此行動而不受約束」。她肯定長老教會總會設立「性別公義部」的努力,該部門除制定政策,並設有網站公開防治辦法及申訴表格,供各教會使用。她說:「長老教會已完成最困難的一步,就是有了政策與架構。」
然而,她也指出,即使制度完善,若文化未改變,仍難以落實。七星中會性別公義部成立七年以來,收到的性騷擾申訴案件不到五件,顯示實際通報率極低,「這說明問題出在文化層面,受害者仍選擇沉默。」
星中性別公義部部長許雅婷牧師回應,目前中會主要以訓練與講座等「軟性宣導」形式推動相關教育,但各教會是否落實,仍須仰賴地方教會的自律。她說明,長老教會秉持「地方自治」精神,中會無法強制要求各堂會執行。許雅婷指出,長老教會內部有許多不同議題部門,如何讓性別議題不被邊緣化,仍是長遠挑戰。
制度與文化需覺醒
許雅婷補充,星中正式收到的性騷擾申訴案件數雖然不多,但實際上的「諮詢量」相對較高,反映出教會內仍有隱性需求。她指出,目前制度規定只有當事人本人才能提出申訴,旁人無法代為申訴,這也讓許多事件停留在諮詢階段,難以進入正式程序。
最後,郭宇欣強調,防治性騷擾的根本在於結構轉化。「有制度、有預算、有教育,還要有文化的自覺。」她呼籲,各宗派應學習長老教會的制度精神,並繼續推動性別意識培訓,讓「零容忍」不只是一句口號,而能成為教會文化的DNA。她總結:「耶穌與受創者同在,那教會就應該站在他們身邊,成為真正的庇護與公義之地。」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