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弘道調查網路高齡負面用語 籲消除年齡歧視

2025年11月04日

來源: 教會公報 推薦: 推薦 0 分享: 分享至 LINE

【洪泰陽整理報導】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11月4日與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台灣最大數據分析平台「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共同發布《網路高齡負面用語調查報告》,分析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期間,新聞、社群中與「高齡」相關詞彙。結果顯示原本中性事件用詞,卻在輿論中被貼上標籤,使高齡者被簡化為問題的代名詞,也讓隱藏的年齡偏見在不知不覺中被強化。

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新聞內容的前十大負面用語中,與詐騙相關的詞彙,如詐騙、被騙、遭詐等占半數,其次為交通議題,如高齡駕駛、暴衝、無照,以及涉及世代衝突的語句,如咆哮、讓座。而在社群內容方面,除延續「詐騙」與「交通」兩大主題,另有半數詞彙反映世代對立與汙名化現象,例如「讓座」、「老人味」、「倚老賣老」。若整合前30大負面詞彙觀察,還可見「淒涼」、「生不如死」、「長照悲歌」、「下流老人」、「老人臭」等具標籤性與情緒色彩的用語。

進一步分析,新聞傾向從制度與政策角度切入,將高齡者視為「需被管理的群體」或「公共風險來源」,一方面被描繪為「容易受騙的弱勢者」,另一方面則被視為「社會問題的製造者」。而在社群內容中,傾向強調當事人與情緒反應,語言更具汙名化與標籤化傾向,常見「老人味」、「倚老賣老」和「咆哮」等語句,更形塑對高齡者外貌與行為的負面印象,加深世代間的誤解與對立。

李若綺表示,聯合國推動的「2021~2030健康老化十年」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改變社會對年齡與老化的看法與行為,呼籲各國消除年齡歧視;此外,在「2025台灣超高齡元年NPO高峰會」上,超過60個非營利組織共同倡議「反老歧視,立法保障」。她強調:「當事件發生時,焦點應放在事件本身與利害關係人,而非年齡。理解不等於認同,而是願意多看一層原因、少下一個定論。」

李若綺進一步指出,近年社會已逐漸重視兒少、女性與身心障礙者的用語友善,但在「高齡」議題上,語言敏感度仍明顯不足。改變不只是把負面用語轉換,而是改變說話的角度與思維,讓社會學會用更平等的方式談論高齡。李若綺除了建議改變可從日常開始,也強調未來弘道期待從教育、媒體與企業三方面推動語言友善文化。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