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中市救恩堂 打造出「無牆的教會」

入圍遠東建築獎 2010-08-2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2010年08月20日

中時電子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教會是人神交會的場所,也為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疏離的人們,創造一個連結交流的地方,讓人在此敞開心胸,彼此交流。台灣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的「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救恩堂」,希望打造出一個「無牆的教會」,設計中刻意將教會牆面降至最低的程度,期許救恩堂在當地社區扮演心靈上的7-eleven角色,永遠不打烊。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救恩堂」位在台中市北區進化路上。救恩堂於一九八九年成立,過去教會租屋,後來有位地主賣給教會一塊空地,身為基督徒的廖偉立主動向教會表示願為新會堂做設計,才有今日嶄新的救恩堂建築。

 新會堂佔地約一百五十坪,是一棟地上五層、地下兩層的建築,地上建物又分成南北兩棟。南棟主要是電梯及衛生設備,教會稱之為「理性空間」;北棟自地上一樓到四樓稱為「感性空間」。五樓是主會堂,六樓則是主會堂延伸而上的夾層,被教會視為融合理性、感性卻又超越理性和感性的「神性空間」。兩棟建物間有條光廊,另有七座橋可連通南北兩棟各樓層。

 廖偉立引聖經裡諾亞在山頂建造方舟的故事,做為救恩堂建築的設計構想。以清水模打造的一樓至四樓,形成一厚實如岩石般的基座,用來表達山的意象,造型上的切割與轉折都在強調厚重的質感。頂層五樓的主會堂則對應為山頂上的方舟,主量體以鈦鋅板包覆,銜接處並刻意以樑上柱使方舟量體挑出於底下的清水模牆面之外,並以圓弧造型來傳達方舟的輕巧。

 這獨特的建築外觀相當引人矚目,也受到評審青睞入圍今年的「遠東建築獎」。

 廖偉立的想法是,救恩堂是座與社區結合的教會,因此,救恩堂內部空間規劃有會堂、辦公室、教室、羽球、桌球、籃球場及攀岩場,此外還有閱覽室、親子室及兼具社區活動中心功能的副堂等。為此,他將地面層的牆減到最少,希望達到「無牆的教會」,讓社區人們隨時進出,信仰與常民生活結合。

 救恩堂另一個設計重點,是將主要使用空間與動線量體拉成入口大廳。端點的水牆、懸挑的琴鍵樓梯及玻璃拱橋依序成為空間中的視線焦點。頂上的雨披以玻璃構成使自然光得以進入,並在頂端設計百葉窗來加強空氣的循環:空氣、光線、水以及人的流動,互相交織成為一活潑、流動會呼吸的大廳空間。

 廖偉立認為,教會不只是教友聚會的地方,建築自身也能產生能量,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歷史脈絡的一部份。台灣多數城市都有缺乏歷史紋理與涵構的問題,他希望救恩堂能創造一種「自明性」,在都市社區建構起它的記憶,隨著時間演變,記憶的片斷逐漸累積成「故事」,逐漸加厚成「歷史」。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toyumi

教會不只是教友聚會的地方,建築自身也能產生能量,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歷史脈絡的一部份。
希望達到「無牆的教會」,讓社區人們隨時進出,信仰與常民生活結合。


發言日期:201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