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使徒聖經?
基督教教義
在長老教會做禮拜主日,有一段是要恭讀使徒聖經,覺得很陌生,是出自哪裡呢?
發問者: now哥
發問日期: 2010/10/26

deblin 的回答:
信仰告白
使徒信經
我信上帝 全能的父 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耶穌基督 上帝的獨生子
因著聖靈成孕 從童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比拉多手下受難 被釘在十字架上
死了 葬了 下到陰間 第三天從死裡復活
後昇天 坐在無所不能的父上帝的右邊
將來要從那裡降臨 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 一聖基督教會
聖徒相通 罪得赦免 肉身復活 並且永生
阿 門

deblin 的回答:
使徒信經(或宗徒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傳統《信經》之一。使徒信經被視為早期基督教會信仰的敘述,很可能寫於第一或二世紀的「辯士時期」,主要目的是要澄清信仰內容,特別是回應當時已被判?异端的諾斯底主義[1]。[2]《信經》共有12句,分成3部分寫作。第一部分相信全能的父神,用來對抗馬吉安派。第二部分相信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用來對抗嗣子論、幻影說、神格唯一論。第三部分相信聖靈、教會、赦罪及復活,除了對抗神格唯一論外,也澄清諾斯底派靠知識得救的論點。[3]
雖然很多人以為使徒信經是由使徒寫成的,但後來證實使徒信經是在使徒亡故後才逐漸編寫成現今的樣本,最早可追溯至250年以前辯士時期的信仰標準。之所以會被稱為使徒信經,是因其信仰中心是建立在使徒的教導上。[4]
而使徒信經這個名詞則至八世紀才出現。[5]現今,此《信經》通用的文本基本定型於6-7世紀。聖公會、羅馬天主教、東部正教會、東方正教會和基督新教的路德?(又名信?宗)在許多儀式裡會頌念此經。
此《信經》並不像後來的《尼吉亞信經》以及其他《信經》那樣進一步探討耶穌基督的本性。故此,在《尼西亞信經》闡明耶穌與神本質相同此教義前,兩個被視為異端的亞利烏派和神體一位派的許多教會人士也宣稱接受《使徒信經》。

deblin 的回答:
使徒信經是歷代基督教會(基督教、東正教、天主教)最多用於禮拜的四大古典信經之一。在細說使徒信經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什麼是「信經」(Creeds)。信經一詞來自拉丁文credo「我相信」,是教會具權柄的信仰文件,言簡意賅地把教會所信的條列出來,成為信仰的總綱。
不僅新約時代有信經,就連舊約時代也有。猶太教無論是在聖經時代或後聖經時代,均以信經形式來宣認耶和華是絕對的一致性和獨特性。申命記六章四節「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唯有他是上主。」這就是猶太人最早的信經之一。
早期教會信條(symbols,亦即信經)也是從新約找出具信經形式與內容的經文而寫成的。例如「耶穌是主」(羅十9;林前十二3)對早期信徒來說,就等於承認耶穌基督與耶和華上帝是等同的。「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徒八37),正是早期教會洗禮用的信經。其他新約信經經文,包括肯定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羅一3-4;林前十五3-4;約壹四2)。腓立比書著名的「基督之詩」(腓二6-11),很可能是一首詩歌,在洗禮時吟唱;林前八6則肯定上帝的一致性,即聖父與聖子同尊。最後,我們在聖經也可看出三位一體的信經最初文體(太二十八19;林後十三14),成為後來三位一體教義及信經的準則。
教父時期,有許多護教士(Apologists)寫了許多基督教信仰精要的作品,學者稱之為「古羅馬信經」(Old Roman Creed,約於二世紀中葉寫成)。其中則是把三位一體的文體形式擴充後,用於洗禮的信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並耶穌基督、祂的兒子、我們的主,我信聖靈、聖教會和肉身復活。」在許多教父愛任紐(Irenaeus)、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特土良(Tertullian)和希坡律陀(Hippolytus)等人的作品,都可以找到「信仰準則」(rule of faith)或「傳統」,是為接受信仰教導的信徒所預備的。
「使徒信經」名稱雖叫「使徒信經」,卻不是使徒所作。傳統上有一傳說,當大逼迫臨到,使徒要分散,他們便各自寫一句與信仰有關的句子,合起來共十二句,便成了教會信仰的綱要—使徒信經。但幾乎所有近代學者都認為,這個傳說不可靠。不過使徒信經的內容確與使徒的教訓吻合,教會也就樂意採用了。
「使徒信經」一詞最早見於安波羅修(Ambrose)的作品(Epistle xlii. 5,約390年寫成),此時教會已廣泛流傳上述的傳說,早在第二世紀的教父作品中亦見引用其中一、二句。但整個信經的引用,最早則見於聖波敏尼斯(St Pirminius,八世紀初期),因為經過一段頗長的發展歷史,也是由三位一體的洗禮文體形式所衍生而來。特別是參照「古羅馬信經」,假如把二信經放在一起讀,就可看出它們是十分接近的。
使徒信經以「三位一體」(Trinity)架構出三大部分︰聖父、聖子、聖靈。且均以「我信」(拉丁文是Credo)為始,第一條論聖父,第二條論聖子,第三條論聖靈。在有些漢文譯本裡,在第三條的每一分句,都加上「我信」一詞,是不太恰當的翻譯。按拉丁版本,「我信」是有特別的意思,拉丁本是Credo in Deum, Credo in ...到了教會一條,那個in就不見了,成了Credo Ecclesiam。其中細微的分別是Credo in的對象是父上帝、聖子和聖靈,那麼教會不可能是人信仰的對象,因為教會只是蒙拯救之罪人的群集,故英文譯為I believe in God;但到了教會一條,就譯為I believe the Church,不是believe in the Church;漢文翻譯就無法將此差異性表達出來。
使徒信經的中心在第二條︰「我信耶穌基督」,整條都是圍繞著祂的受孕、降生、受苦、受死、復活、升天,以及再來而發展。這些事件正是早期教會宣講的中心。
使徒信經亦反映出早期教會的護教思想,因此使徒信經的內容間接地反對不同的異端。所以,使徒信經在教會傳統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又被稱為「信經中的信經」。
早期教會使用使徒信經的場合,除了禮拜外,也用於︰1.信徒受洗加入教會的認信;2.逼迫時的認信;3.趕鬼;4.教導信仰的綱要;5.信徒的靈修、默想;6.與主禱文一樣,常用於晨禱及晚禱。
--------------------------------------------------------------------------------
網友評論
發表評論或留言

大睡貓 說:
我還要補充
目前常使用的信經還有一個重要觀念:主是死裡復活!那才是最重要了!我是看過目前常用7種信經的資料.我要是沒記錯的話?但實際上目前常用的信經是標準使徒信經(長老會)和洛桑信經.這2種在更正教上說了最明確,最有整理過了.國內教會也適用這2種,小教會就比較少用信經.我以前那個就沒有用.八里地區我知道的是2.3家沒用,一案啟用門徒制大概信經就會啟用了...><!
大睡貓 說:
所謂的辯士神學,就是現在神學生的最怕護教學.那是用屬世的知識和宗教觀所研神的神學.你看新約哥林多前後書.使徒行傳.
羅馬書你就注意保羅如何大戰那些知識份子.後來那些言論的整合就是使徒信經.......
春夏秋冬 說:
那叫做「使徒信經」......其實不用讀也沒關係......只要讀好聖經已經很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