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為什麼小兒子要受咒詛?

聖經新舊約

20 挪亞作起農夫來,栽了一個葡萄園。
21 他喝了園中的酒便醉了,在帳棚裡赤著身子。
22 迦南的父親含看見他父親赤身,就到外邊告訴他兩個弟兄。
23 於是閃和雅弗拿件衣服搭在肩上,倒退著進去,給他父親蓋上;他們背著臉就看不見父親的赤身。
24 挪亞醒了酒,知道小兒子向他所做的事,
25 就說:迦南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

如題,為什麼小兒子要受咒詛?

補充發言: 嗯,所以是指小兒子看到父親赤身,所以父親覺得蒙羞嗎?

補充發言: 可是明明就是父親自已喝酒赤身的,為什麼要怪罪在小兒子身上?


發問者: 小明
發問日期: 2007/11/09


迦南
便
帳棚
葡萄園
咒詛
奴僕
挪亞
雅弗
衣服
父親
葡萄


目前狀態: 已有人解答
最後回答日期 2010/05/06
本篇資料庫ID 547
最佳解答

ShirleyXY 的回答:


曾經聽過一位牧者講解這段經文,
這裡的小兒子指的是迦南,
因為原文中兒子跟孫子是同一個用字.

為什麼是迦南受咒詛?
因為他做了使父親,祖父皆蒙羞的事.
這點應該可由挪亞醉酒之後赤身,
及醒酒後24-25節的強烈反應獲得證實,

回答日期 : 2007/11/09

最佳解答

的回答:


平安!
迦南的父親含,看見了父親醉酒,赤著身子
就去「告訴」兩個兄弟
這裡的告訴--原文nagad有站在外頭宣揚的意思

而兩個哥哥的反應不同,也就是趕緊為父親遮醜

所以,小兒子--含,受了咒詛

至於含的行為,為何會變成是迦南受到咒詛呢?
有學者指稱,這是因為他受了父親的罪的連累
但這樣的解釋有些不通
因為,只有提到恨上帝,罪才會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比較好的解釋是,迦南的行為比他父親更甚
看後來迦南另成一族,他們的行為就可以得知
--利十八2-3

願上帝祝福您!

回答日期 : 2007/11/09

最佳解答

系統錯誤 的回答:


以下是過去我曾查考過一些解經書所做的整理,給您做參考.

創世記九章18~27節
這是一個看起來不太合理的故事.
挪亞自己喝醉酒, 沒穿衣服, 被小兒子看到了, 他酒醒後就咒詛小兒子的小兒子為奴僕的奴僕.
有這麼嚴重嗎?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共同的想法.
22節, 含到底做了什麼?

“看見他父親赤身” 有許多的解釋
1. 只是編寫五經的人含蓄委婉表達方式, 因為實際發生的事太殘酷醜陋. 猶太其他的經典記載有”去勢”的行為發生, 且是出於家族內鬥. (若此說法成立, 23節兄弟的動作還有何意義?)

2.“看見赤身”實際上等同於“露出赤身”,而“露出赤身”(利未記18,20章)是描述性行為的慣用語. 因此有人說是含對挪亞做了同性戀的行為, 這也是日後迦南人所多瑪,蛾摩拉被滅的主因. 也有人說是含對挪亞妻子有性行為, 而迦南正是此亂倫所生的兒子, 因此特別咒詛迦南. (但 21節原文是挪亞自己赤了身, 若有性犯罪, 則應寫成”含令挪亞赤身”, 故此說法亦令人存疑)

3.含其實所做的就是照經文字面所記,“看見他父親赤身”而已. (或許這是最合宜的解釋)
(1)原文有一冠詞未翻譯出來.“閃和雅弗用那衣服遮蓋挪亞”,表示含看見挪亞赤身而且拿了挪亞的衣服出來告訴他的兄弟. 表達出含態度的輕慢.
(2)遠古世界對私處的羞恥和嚴肅的感覺未必是現代人所可以完全理解的, 參三7, 21. 這是含在道德上放任的第一步, 不尊重, 隨便的態度.
(3)挪亞的咒詛及祝福, 為根據兒子本質所做的預言.
(4)編寫五經時正值以色列人要進入迦南地, 趕逐迦南人之際, 強調對迦南的咒詛有其神學上的公義性.

參照創二25~三7, 始祖的墮落, 也是類似的,
我們會覺得”其實也沒做什麼”,“有這麼嚴重嗎?”
但實際上罪和咒詛就是從這樣的、小小的、似乎不起眼的縫隙進入人類生命的,
而且後果之嚴重, 超過吃了分別善惡樹果子的人類所能想像.

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可以找到類似的例子呢?
我們是否在我們的生命中, 也留下了一些不起眼的縫隙呢??

回答日期 : 2007/11/10

網友評論

發表評論或留言


說:

家醜不外揚
小兒子看到了父親的醜態
理應當下為父親遮掩
若要勸說,也是私下父親酒醒了後再做
而非不顧父親形象,到處宣揚

另回應ShirleyXY
這裡的小兒子,指的並非是迦南
聖經很清楚的說,指的是含
要注意分辨!

2007/11/09

bye 說:

補充一點
個人要擔當個人的罪
不能因挪亞的錯就合理化含的錯

如果
要為挪亞開脫的話∼
這裡是聖經第一次提到酒
挪亞當時是否已經知道酒會醉人會失態
這點並不能確知
有可能挪亞只是揀
落在葡萄園落在地上已經發酵的葡萄來吃
吃著吃著就醉了
要是挪亞不事先知道會有的後果的話
那含就成了對別人無心的錯誤
卻沒有以愛來對待反倒去宣揚

200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