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6月2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全民塗鴉牆 快人快語 生活分享 愛秀圖片 我心經句
我的部落格 分享快人快語 分享生活分享 分享愛秀圖片 分享我心經句

您尚未登入網站,無法參與回應及分享 [我要登入]

巴别塔有考古学证据吗?

分享人: 基仔二
分享日期: 2019/11/26
檢舉內容: 檢舉不當內容/回應
回應:
推薦給好友:

巴别塔有考古学证据吗?

作者: John H. Walton
张逸萍译自:http://www.christiananswers.net/q-abr/abr-a021.html

我们熟悉的建筑巴别塔和城故事,记载在创世记十一章1-9节,从事件的最早背景,就是在示拿(Shinar)平原,到最后一句,鉴别这塔叫巴别塔。圣经清楚地记录,这事发生在米所波大米(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南部。<1>



巴别塔的地基画家想像中的巴比伦神塔。
Illustration by Paul S. Taylor.
Copyright, Films for Ch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以米所波大米南部为背景幕,为我们提供了米所波大米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基础。从这观点,我们马上可以肯定一件事:经文故事中讲的塔,肯定是「神塔」(ziggurat,古代亚述及巴比伦之宝塔式建筑)。从在米所波大米南部文明的最早城市发展,到新巴比伦(Neo-Babylonian)帝国的高度政治范围,「神塔」占重要地位。「神塔」常在城市计划中占中心位置。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到这结论。常听见的反驳是:希伯来文「migdal」( SN 04026)一字,通常用在战争方面,例如望楼,但从不是神塔。但我们可以很容易从三方面回答:

1. 我们不预期希伯来文使用「migdal」一字以讲「神塔」(阶梯式金字塔),因为以色列人没有「神塔」。

2. 我们不预期以色列人有一个已经可以用来讲「神塔」的字,因为它不是以色列人文化的一部分。

3. 既然没有这样的希伯来字,我们预期,当他们要讲及这样的事情,他们必须借用一个已有的和适合的字,或者发明一个字。把「神塔」叫做「塔」,不是错的。事实上,他们所用的字来自希伯来文「gdl」(大的意思)。有点像「亚甲语」(Akkadian)的词根,「神塔」(ziqqurat)来自字根「zaqaru」,大的意思。虽然这个希伯来字,通常用在战争场合,或如望楼,但这里的上下文和已经知道的背景,让人无法限制语义的范围。正如「加乌加里特」语(Ugaritic)的「mgd」,可能讲及一个献祭的地点,也和战争无关。 (Keret IV: 166-72).

神塔

学家在米所波大米地区,找到差不多30个神塔。<2> 在位置上,它们从西北的Mari和Tell-Brak,和北部的Dur-Sharrukin,到南部的吾珥(Ur)和Eridu,以及东部的Susa和Choga Zambil。在时间上,可能始于Eridu的Ubaid寺庙(公元前5千年末),跨至Seleucid时代所做的修复和增建(公元前三世纪)。建筑风格方面,有一些有楼梯,另一些有斜坡,或者两样都有。这些神塔有不同的大小,地基从一边20米的,到超过90米的。这些神塔,通常为献给城市的守护神或女神,但每城市不限于一个神塔(Kish城就有三个)。

神塔的起源和功用,可能对研究创世记十一章很重要。我们预期,藉著这些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容创世记十一章的神塔作用和重要性。

起源

Eridu处的结构,就是最早被鉴定为神塔的建筑结构,可能早到Ubaid时期(4300-3500)已存在。Amar-Sin(2046-2038)在吾珥第三期(Ur III)的神塔,建在土丘之上,下方有16层的寺庙。但是我们不太能确定,从哪一层开始,才被指定为神塔。Oates评论:

通常一座神殿的废墟,会被保存在后继建筑物的地基之下。如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晚期的史前庙宇,建筑在高台之上。也可能是后来者的先驱(1976∶132)。<3>

同样的现像可见于Jamdet Nasr时期(3100-2900)的以力(Uruk)寺庙。M. Mallowan 评论:

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所谓神塔的所在地[白寺院]逐渐升高。事实上,在白寺院之下,神塔包括一系列更早的寺院。在使用之后,被砖砌填满了,成为以后建筑的平台(1965∶41)。

很难确定什么应该称为神塔,什么不应该。我们不知道古人的标准。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将神塔定义为一个分阶段建筑的塔,每一阶段都是蓄意构建的。这似乎就是在创世记十一章所发生的。因此,即使寺庙在积累的废墟上,它可能是分期建的塔的先驱,那些「分期的建筑」(由积累的废墟组成),不是为塔而建。不过,当建筑者建造它们(可能以堆积的废墟为模式),我们才称之为神塔。那就不包括椭圆形的台地。

这样下定义的话,早期王朝时代(Early Dynastic Period ,2900-2350)的建筑,最有可能是神塔的起源。H. Crawford坦白地说……

……难于怀疑,有一些分期建筑的塔,可以追索到早期王朝时代,尽管没有证据显示有更早的(1977: 27)。

最明显的证据是在吾珥。在那里……

……早期王朝时代的神塔被Ur-Nammu完全覆盖了……但我们可以从周围的庭院区域的遗迹中,非常肯定地推断它的存在(Crawford 1977∶27)。

Mari这地方,也有有早期王朝时代的神塔,非常肯定。在Nippur,Ur-Nammu(2112-2095)和Naram-Sin(2254-2218)建造了重叠的神塔,也已经被证实,并且看起来,它的地基,可能是一个前Sargonic期的神塔(Perrot 1955∶154)。

用途

关于神塔的用途,有不同的讲法,难以一致。Brevard S. Childs概括了主要的意见:

旧的观点说,神塔代表山,从苏美尔人(Sumerian)的山区家园带到巴比伦。最近的研究,证明只是一个次要主旨。Busink从研究Eridu证明,原来的神塔与山无关。然而,巴比伦人后来以山比神塔,但它很可能是后期发展的次要主旨。然后,Dombart再次尝试在神塔中,找宝座的观念,几乎没有人接受。Andrae在1928年提出的观点认为,“寺庙-塔”必须被视为一体,前者是神的住所,后者的出现的地方。

但在1939年,他收回了这个讲法,反而赞成“寺庙-塔”为神灵提供神圣住所。Schott和Vincent都支持∶“塔是入口,神灵经过它进入低层的寺庙”的讲法。然而,Lenzen反对这个理论,辩卫另一个讲法:塔的主旨是祭坛。最后,Busink总结说,神塔在悠久历史中,逐渐发展其用途。他觉得,也许原旨是为了是保护寺庙不受洪水和盗贼的毁坏,是实际的需要,但他承认,宗教上的动机,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因(1955: 99-100)<4>

最早的解释之一,是把神塔理解为国王或神灵的坟墓(Hilprecht 1903∶469),虽然这似乎不是唯一的功用。这个观点有两个主要的支持论点:第一,它的形状与早期的埃及金字塔很相似;第二,Hilprecht说,是在碑文中,“神塔”和“gigunu”,有关联,都是“陵墓”之意(1903∶462)。

关于前者,最早的金字塔,在Saqqara的Djoser的所谓阶梯金字塔,与神塔形式最相似。已经有证据证明,埃及金字塔的建筑形式,开始时是一个简单的玛斯塔巴(Mastaba),而且是建筑在几个阶级上(Edwards 1946∶46ff)。“阶梯-金字塔”是埃及第三王朝(公元前三千年中期)建筑的,这与米所波大米的早期王朝同时代。虽然现存的证据似乎显示,神塔的建筑形式在那个时期已充分发展,而且可能在之前的一千年已经开始。因此神塔的形式,决不能被视为从金字塔而来。此外,没有文献的证据,或手工艺品的证据,可以证明神塔是坟墓。

关于后边的论点,“gigunu”不再被认为是坟墓,而是神塔顶的圣所(CAD G∶67-70)。虽然这些字的准确意思,仍不能肯定。研究神塔功用的一个办法——据我见,鉴于我们目前所知,唯一可以提供客观数据的方——就是分析各建筑神塔的城市给它的名字。与其使用我们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神塔,什么不是,我们将列举23个,来自新巴比伦双语地区的神塔名字(Rawlinson 1861∶50∶1-23a,b)。下面是我的翻译:

1. “天地基础”之庙(巴比伦)

2. 天堂和地球七法令之挥动者寺庙(Borsippa)<5>

3. […] gigir (Nippur)

4. 山风寺庙(Nippur)

5. 神秘庙(Nippur)?

6. ? (Kurigalzu)

7. 天堂的阶梯寺庙<6>(Sippar)

8. Dadia神之庙(亚甲)

9. ?(Dumuzi - ?)

10. 配受赞扬的宝座/圣所寺庙(Dumuzi - ?)

11. 神塔之庙,崇高者的住所(Kish)

12. 高山寺庙(Ehursagkalamma)

13. 崇高辉煌神殿(Enlil - Kish?)

14. Nanna神之庙(Kutha)

15. (Dilbat)天地基础之寺庙<7> (Dilbat)

16. ? (Marad)

17. ? (Ur)

18. 连接天地之庙(Larsa)

19. Giparu的寺庙(以力)

20. 神塔寺庙(Eridu)

21. ? (Enegi)

22. ? (Enegi)

我们现在可以尝试将名称分类,希望找到一些关于神塔功用的线索。

1. 有两个神塔,是以神灵的名字命名(8,14;可能2也是)。

2. 三个名字似乎涉及一般赞美(13,21,22)。<8>

3. 两个名字指的是结构或结构的部分(19,20)。

4. 两个名字和山脉有关(4,12)。

5. 六个名字似乎指出了神塔的作用或功能(1, 7, 10, 11, 15, 18)。

六个似乎指出了神塔功用的名字中,其中两个显示膜拜用途,也就是说,某程度,神灵住在神塔里(10,11; 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一类的名称来表达)。

其他四个可能涉及宇宙,也就是说,它们指出,神塔象征天地间,或者天堂和地府之间的连接。在Sippar的神塔,天堂长阶梯(simmiltu)之寺庙尤其指出这样的用途,因为在Nergal和Ereshkigal的神话中,都有「天堂长阶梯」(Gurney 1960∶123∶13-14; 125∶42-43)。

在一个故事中,Ereshkigal的使者Namtar,所使用的梯级,从地府达至三个神灵(Anu、Enlil、Ea)的大门。<9>它是天堂和地府之间的连接<10>这个「天堂长阶梯」就是一个神塔的名字,其另一个意思是“连接天地之庙”(18),可能指出,神塔旨在提供天和地之间的连接——不是为了人类使用,而是为了神灵使用的。膜拜仪式中,完全没看不见神塔,在一些程度上,可以支持这论点。 S. Pallis评论……

任何人,若细读全部资料,都会有深刻印像,在描写akitu节日的程序里,没有提及Etemenanki (巴比伦美轮美奂的神塔),虽然巴比伦很多其他圣地却有提到,我们也没有见到有提及在这里执行的仪式。事实上,我相信,我可以补充说,在新巴比伦皇帝的碑文中,除了不断提及Etemenanki或“它的头”的建造,和常被赞美或向它祈求庇护的Esagila和Ekur等寺庙之外,我们在整个亚述 - 巴比伦文学中找不到Etemenanki或它的宗教用途(1926∶103-104)<11>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结论说,神塔不是为了宗教仪式而有。我们只能说,无论它的用途是什么,即使只有一个用途,我们也不知道。当Pallis讲及巴比伦神塔的情况,我们还要补充说,古代近东所有神塔都如此。如果已知的文献是我们唯一的指南,我们不得不结论说,神塔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而建。<12>

那些和山脉有关的字眼,也很有兴趣。在古代神话中,某些山经常被认为是神下降或居住的地方。圣经也暗示二者有关联。耶和华降临在山上(西乃山,出埃及记十九章),在山上献祭(创世记二十二章的摩利亚山;列王记上十八章的迦密山)。以色列宗教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摩西、亚伦和以利亚,都在他们的生命结束时上山去与耶和华会面。在Ugaritic Baal-Anat时期中,巴力神庙都是建在Zaphon山峰上。这个主题,同样出现于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是神灵的家。

虽然我们不能肯定神塔的功用,我们的对名字的研究、「天堂长阶梯」在神话中的使用、有关山脉的字眼、和在膜拜仪式中没有被提到,以致我们能尝试提出一个假设,它们有以下的用途。

神塔是一个用以支持「天堂长阶梯」的建筑,相信是让神灵从一个领域到达另一个之用。建筑和维修,只是为神灵方便,又为神灵沿途恢复精力(食物、躺卧、休息的地方等)的设施。楼梯顶部通往神灵的大门,是神灵居所的入口。

在我们从神塔这用途,讲到它怎样影响创世记十一章故事之前,我们需要根据米所波大米的背景,多看几点,以作进一步的解释。

建筑材料

创世纪十一章3节,讲到建筑材料。这节经文的前半指出,他们使用烧透的砖块;而下半,作者对那些可能不知道这“外来”做法的细节的人解释。

我们目前对古代建筑行业的了解,证实了作者的话。在巴勒斯坦,泥砖(晒乾的)最早在陶瓷时代前的新石器时代A(公元前8-9世纪)(Kenyon,1979∶26)出现。这是在巴勒斯坦发现的唯一类型的砖;窑炉烧的砖则从未有证实过。这种做法是用石头作为地基,用太阳晒乾的砖作为上层建筑(Kenyon,1979∶46,87,91,164,等)。

日头晒乾的砖,最早出现在米所波大米的Samar地的Sawwan和Choga Mami(公元前6世纪中叶)(D.和J.Oates 1976∶104)。窑炉烧的砖,最初是在以力晚期被留意到,在Jamdet Nasr时期到第四个千年末,更加普遍(Finegan 1979∶8; Singer 1954∶462;参见Salonen 1972∶72ff)。通常用于窑砖的灰浆是沥青(参见Woolley 1939∶99)。巴勒斯坦的建筑技术,使用泥做的灰浆(正如经文显示)。

任何级别的沥青,都很昂贵(Forbes 1955∶4-22),正如Singer所讲。

因为价格昂贵,很少用于晒砖的墙……除非为了使这些建筑物的墙壁和地板不透水 ... ...但却被广泛用于窑烧砖的建筑物。这些,再次,因为燃料的成本,价格昂贵,通常只用于宫殿,寺庙和其他官邸。砖的低烧制温度(550-600℃)导致很多孔隙; 因此能吸收乳香树脂,就使它比石头或任何铁质更坚固(1954∶250-54)。

不仅对建筑材料的描述,准确地反映了以色列和米所波大米的建筑方法之间的真正区别,而且它给我们一些重要资料。通常整个城市,不是都由这些材料建造的。甚至神塔本身只使用烧的砖和沥青为外层,而使用晒乾的泥砖为内层。然后用泥土填充中心部分。<13>因此,若提到昂贵的建筑材料,表示所讨论的是公共建筑物。

公共建筑常具有宗教或行政上的重要性,且常在拓居地中集中一起。它们成为财富的集中处和保存文化的中央点。它是城市的公共地方,筑垒设防,并包括粮食贮藏之处。所以Hilprecht说……

Nippur的寺庙建筑,与许多官员的住所,占了整个城市的东半部,面积将近80英亩。有人从碑文猜想,所谓Nippur的内外墙,是指整个城市。但这不可能,根据地形证据,它必须限于Bel寺庙(甚至不包括寺庙图书馆)(1904∶14-15)。

虽然,可能圣经作者只想指出,他们试图使用最昂贵的材料,去建造整个城市,我认为指的是城市的公共部门,更有可能。讲到底,这似乎有不同,但实在没有区分,因为最早期的“城市”只是行政大楼。

因此,当创世记十一章中的人说,要建造城市,很可能不是指拓居地,而是指公共建筑物,在古代米所波大米,通常就是寺庙建筑。C.J. Gadd 写及早期王朝时代,他观察到,「城和庙的区别不大,因为一个不过是另一个的聚合。」(CAH3 I,2∶128)任何主要寺庙的焦点就是神塔,这就引进我们下面的讨论。

城和塔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说,创世记十一章里面描述的建筑项目完全是一座寺庙,但它当然包括寺庙结构,且是故事的焦点。从建筑材料、古城的性质、神塔在经文叙事中的作用,都能证明。这神塔是建筑的主体,所以圣经作者对它注意,不奇怪。虽然我们已经研究过神塔的功用,但在米所波大米社会,寺庙结构的作用,可能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经常有提到前寺庙的财政管理,就是Deimel和Falkenstein,主要从Lagash和Shuruppak的早期文献,推论而得的。<14>寺庙财政的主要特点是:寺庙声称全权或几乎全权拥有该地。Falkenstein补充说,寺庙不仅拥有寺庙人员的劳动力,甚至拥有整个城市-国家参与寺庙工作的劳动力(1974 19-20)。尽管这个理论在最近的分析中已经被推翻(Foster 1981),寺庙的结构可能是早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其特征是:公共建筑、专业劳动力、和公有土地。

Jacobsen评论说:这种新的政治模式,使权力得以集中,加上其他因素,于是米所波大米这个座巨大的历史性建筑物得以出现。壮观的寺庙现在开始在平原上高耸,通常建造在巨大的、晒乾的砖山上,就是著名的神塔。如此巨大的工作,显然是一个有高度组织和方向的团体的成就(1946∶141)。

因此,我们发现神塔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携手并进的。<15>神塔是寺庙结构的焦点,同时也是米所波大米早期社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我们在解释古代以力的探索时,看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宗教的相互关系。Hans Nissen 说,

从晚期以力时代的两座神殿的里完全不同的布局,我们可以推论说:光是假设不同的神灵,不足以解释两者极大的不同。在西边,一个足足有十米高的露台,在那里竖立著一栋高楼,从远处可见; Eanna区却是完全不同的组织。所有建筑物都在平地上,没有一点升高。鉴于从西区建筑物而观,就不可能有一个以上的膜拜用的建筑物; Eanna区的格局,却可能有几个膜拜建筑同时被使用。外部的差异,肯定可以追溯到膜拜组织的差异,因此也可以清楚地追溯到基本上不同的宗教概念(1988∶101;也参见第102-103页)。

创世记十一章4节中建造者的声明,进一步证实了创世记十一章与米所不大米早期城市化阶段之间的联系,就是说:他们不愿意被分散。虽然这种说法,经常被解释为建筑者不服从上帝。但这样的观点,不能被证实。<16>首先,若说这些建造者不服从上帝,通常以创世记一章28节和创世记九章1,7节的「生养众多,地上昌盛繁茂」的祝福来解释,但是这样的关联难以支持。「生养众多,昌盛繁茂」,应该被视为祝福,而不是命令;是特权,不是义务。<17>此外,很清楚,即使「充满」,也应视为义务;而且是通过生殖的办法,不是家庭成员间要保持距离。分散不等于充满。

我们反对把事情解释为不服从上帝的第二个原因是:还有很多更合理的解释。如果建造者希望防止分散,那么我们必须假设某事情迫使它们分散。旧约确实见证了使人们分散的内部原因。创世记十三章6-9节记载了亚伯拉罕和罗得之间的问题,由于他们的牧人相争,他们不能再住在一起。

他们为优质牧场和靠近水源营地争竞。族长们不断有需要在饥荒时前往埃及(例:当食物不足维持生活),同样地说明,这是现实生活:所以,可在某区域同时居住的人数,与气候条件、土地肥沃程度,都直接相关。居民的合作(亚伯拉罕和罗得开始时的表现)可以增加这比例。但最终,当人数增加,就需要分散。

也许,更可能的是,他们慢慢不再合作了。创世记十三章,提到这两个原因——他们的财产太多;他们的人相争。<18>

不能因为服从上帝,就可以避免分散。反之,这是游牧和半游牧社会的现实生活,对文化的承传有不良影响。建筑者自然想抵抗分散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发展一个合作社,通过集中努力和合作,可以大大增加生产。换言之,解决方案就是城市化。

既然大家住得这样接近,就要积极控制冲突,导致建立解决冲突的规则。正如我们已经看见,只有在密集的耕地灌溉区,人们才有可能生活得如此接近。因此,也就是些地区的居民 ——尤其巴比伦居民——发现自己面临著这些挑战,必须找到答案。他们需要建立使人们或社区能够共同生活的规则,与其创建纯粹的行政结构,更重要的是鼓励发展更高的文明社会(Nissen 1988∶60-61)。

以历史和文化为背景,从每一个角度来看这经文,都指向米所波大米南部城市化的早期。但是,这与上帝对建筑者工作的反应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否说:城市化与上帝的计划背道而驰吗?虽然有人这么主张,但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上帝也选择一个城市,耶路撒冷,作为他居所。更有可能的是,米所波大米的城市化过程的特点,才是问题。再次,我们对米所波大米背景的知识,可能提供解释。

早期城市的管理,是在民众大会的手中。<19>这种形式的政府只能持续了一个短短的时间,因为需要有决定性行动,所以导至皇权制度产生。虽然它的运作时间比较短暂,但民众大会形式的政府,为米所波大米社会留下永久的印象,因为这样的政府形式,被神话描绘为神灵们所使用的。随著城市化国家开始运作,宇宙被认为是由神灵们统治的(Jacobsen 1946∶142)。在这转变之前的万神殿(pantheon)及其运作,我们知道的细节很少,并且常是模糊的。Jacobsen提出一个观点:更早对神灵的观念是这样的:每个神灵,或神秘的力量,被认为和某特定的自然现象黏结,通过它而彰显,神灵被认为是其背后的力量。这现象限制了神灵的力量,而且是神灵的唯一形式(Moran 1970∶2)。

然而,随著形势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不再继续强调自然现像中神灵强大和无以控制表现,反之,宇宙有如国家的观点出现了,而人性化的神灵,就是公民和统治者。很多巴比伦和亚述的神话,都有一个城市化的社会作为基础,反映了米所波大米神学。这个神学观点在城市化过程的早期出现,甚至早期王朝文学也反映了这种观点。在寺庙中建立雕像,突然普遍,可指出这转变。这些寺庙的宗旨是为捐助人的生活祈福。Nissen 观察到:

我们可以假设,为此而在寺庙中竖立偶像的习惯,极有可能在早期王朝时代已开始。这观察令人感兴趣,因为它确实反映了宗教思想的改变。神灵能被人影响的观念,和高高在上的神灵,完全不同。我们看见,将神灵人性化,是研究万神殿神学的先提。其中的神灵们有家庭关系,并以此为阶级排列(1988∶155)。

神塔和寺庙结构,提供城市间的联系,是其中心,又能代表米所波大米的宗教。当米所波大米的宗教发展,神塔和寺庙结构发可作为代表。Lambert讲到这个新的观点的重点:

有似乎是更古老的神话,所反映的苏美尔人神学,代表了从之而来的世界:大自然的力量可以是残酷和不分青红皂白的;神灵们也是如此。大自然不会客气;神灵也不会……相比之下,巴比伦人抓住事实,试图将宇宙中的冲突因素减低,使之成为和谐整体的不同部分。他们不再使用自然力量的类比,却以自己的形像,去想像神灵(1960∶7)。

Jacobsen进一步评论:

寺庙象征著神灵的房子,在新的神灵拟人化(anthropomorphic)观点中,特别强而具体。它耸立于周围城镇的平屋顶上,给了城镇居民可见的保证,神灵在他们中间(在Moran 1970∶13)。

随著城市化的发展,米所波大米宗教的发展是:人们开始想像,他们的神灵,符合人的形象。人们不再试图和上帝一样,但更阴险地,试图把神灵拉低到人的水平。巴比伦人的神灵不仅被认为是相互来往,并像人类一样处理事务,但他们也表现得像人类,或更糟。Finkelstein 观察到:

巴比伦的神灵……虽然自己不受道德原则约束,但仍然欣赏道德,而期望人们按照它而生活。巴比伦人按照自己的形像塑造神灵,似乎比以色列人更甚(1958∶440)。

这就是神塔所代表的。前边提到我们对名字的研究,可进一步支持神塔这样的功能。神灵需要使用长梯,反映了巴比伦拟人化的神灵的弱点。这样的宗教系统,正是米所波大米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而这个系统的首要标志,就是高耸的神塔。

建筑神塔的问题,与建筑物或城市化无关,塔和城市都不是坏事。危险在于这建筑项目在建筑商心目中的意义。对以色列人来说,就是宗教傲慢的最终极:使上帝成为人的形象。这比偶像崇拜更甚;它使神的本性受辱。

有人可能反对这样的解释,因为这会让创世记十一章中的神塔或寺庙结构,成为米所波大米宗教体系的“沉默”象征。事实上,它并不下于圣彼得大教堂在梵蒂冈广场所沉默地象征的。编者本人所介绍的资料,可说明他们对符号的理解。在创世记十一章6节中,耶和华说,这只是人们将要做的事的开始。最终结果是什么?编者对这问题的答案,是通过修辞办法而得出的∶ 「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创十一9)就是巴比伦人谁最终所犯的罪行。<20>这罪行不在于建筑这些建筑物,也不在于建筑结构本身,也不在于为了实现它的努力。编者看来,建筑者的意图是无辜罪的,但现在,看看他们的神塔结果所代表什么!从一个清白而吉兆的开始,人变得骄傲,并带来了耶和华所预知的极度邪恶 --叫上帝受辱。正如现代诗人所说:

神灵们越像人,人越容易相信。当两者都只有人类的欲望,那么流氓可以崇拜流氓了(Miller 1977∶32)<21>

现代解释认为没有人犯罪,上帝以恩典行事,防止罪行发生;我们却认为罪行没有被阻止,而是被上帝行动拖延和隔离了。藉著口音变乱,上帝使他们不能合作;因此,不能再防止分散。于是城市化过程就耽搁了。

我们不否认,以色列人会认为这记载会怀有政治含义。但我们认为,这记载的主要意图,似乎不是政治辩论,甚至不是另一种罪行。反之,这个记载表明,神需要向世界揭示自己。上帝的概念已经被破坏和扭曲;这需要一个广泛的重新教育计划来纠正。所以神拣选亚伯拉罕和他的家人,并与他们立约。这圣约使上帝能通过以色列,向世界显示自己。

巴别塔的历史背景

从上边可以看见,我相信创世记十一章的叙述,在早期的米所波大米有一个扎实的历史基础,其细节是真实和现实的。城市化过程和同来的神塔发展,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点,展示了圣经作者的敏锐分析洞察力。我们能否指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这圣经记载的背景?首先,让我们检查相关信息:

1. 窑炉烧砖的技术的发展∶Jamdet Nasr, 约公元前 3100 年

2. 神塔的发展:早期王朝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早期样品可追溯到以力晚期阶段,约公元前 3200年)

3. 城市化发展:早期王朝时代,约公元前2800年

4. 裁决大会式的政府∶早期王朝I,约公元前2900年

在我们考虑这些资料时,必须指出两个可能问题:

首先,在圣经的论述中,巴别塔被描述为一个失败的样品。上帝对建造者的行动,结果推迟米所波大米城市化的发展。因此,若推论,创世记十一章记载的事件,或许在考古学能证实的城市化发展之前几个世纪开始,是合逻辑的。

第二,公共团体的发展,可能发生在早期王朝阶段之前,但书写的记录不能告知我们这些发展。书写的发展,是在以力晚期,但在一段时间内,书写只限于基本经济上的用途。

除了已经讨论过的考古信息,我们还要考虑,这记载必须以:我们对语言发展史,和米所波大米拓居地模式的理解,来支持。讲到这些资料,Ubaid期(5000-3500)是最有趣的。Ubaid在米所波大米南部,吾珥的西北部。Ubaid时期见证了在米所波大米南部的第一个拓居地点,其中许多地点建在原始土壤上(Finegan 1979∶8)。米所波大米北部的拓居地点,比较早(例如,Jarmo,Hassuna,Samarra,Halaf),似乎没有继续到这个时期,虽然在北部和南部,也有Ubaid的文化。这种模式表明,Ubaid期间目睹了米所波大米从北到南的初步迁移,与创世记十一章2节明显一致。Nissen描述了这一时期在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发展,并提出了事情的一个原因。

有一段长时间,拓居地点非常分散,之后,突然人口稠密,即使在上一个Susiana时期,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因为Meteor研究所得的资料,巴比伦这样的发展,现在可以解释了:由于海湾的海平面高,或因大量的河水,这块土地不适合拓居,最初只有几个岛屿,但当水开始退去时,就有更多可居住之处(1988∶56)。

然后,研究古代米所波大米气候、河流系统和海湾的水量变化……结果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巴比伦南部的发展情况。在第四个千年期中的气候变化记录显示,在二到三百年之间,一直覆盖大片土地的洪水退去,并且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露出这样大的面积,于是大部分的巴比伦,尤其整个南部, 吸引新的居民来永久拓居(1988∶67)。

该期间的建筑和陶器,显示与早期北部地点中发现的相似(CAH3 I,1∶337,340,365)。考古学家观察到,Ubaid期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的一致性。Mellaart评论:

从来没有一个文化能够影响这么大的地区,即便只是表面上。陶器的分布,尽管微小的变化,也是相当均匀的(1965∶130)。

Ubaid期间的主要地点是Eridu。巴比伦创造记载之一说∶「所有的土地都是海洋,然后是Eridu被造出。」(Heidel 1951: 62, 10-12)即使在最早的时期,它似乎有一个城墙,(CAH3 I, 1: 332)。虽然没有一个非常近似神塔的建筑,寺庙却有18-6层的特色。在Sumerian时期,Eridu的守护神是Enki,一个狡猾的神,以他和文化艺术的关系,和他的很多性交关系,而著名(参见Kramer和Maier 1989)。

提到窑炉烧砖技术,让我们留意在Ubaid时期之后的时代,但创世记十一章可能跨越这些时期。在创世记十一章2节,一群人前往示拿平原定居。迁移的人不一定是从第1节开始的“天下人”,也许只是闪的后裔,因为挪亚所有儿子的家谱已经在第10章中讲过。<22>我们预期这里把焦点集中在闪的后裔线。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闪的后裔迁移到东南部,并定居在示拿。经文没有说,所有的闪的后裔都在那里,也没有提到经文所包括的时间跨度。

迁移可能是在Ubaid时期发生,在这期间,米所波大米南部开始有人定居。然后,可能在第四个千年末期,有人决定进行这建筑项目,也许在以力晚期,或可能迟至Jamdet Nasr时期, 就是当实际有窑炉烧砖技术开始时。这样的事情,将会导致不同的闪族语言开始,也许代表了闪族语言与Sumerian语的分化。无论如何,它导致人们分散在整个肥沃的月形地区。

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在此时,所有语言都已经形成,或者所有语言都有代表性的存在。但打从开始,米所波大米南部分的城市化已经开始,包括塔建筑形式的发展,它代表米所波大米的宗教体系的全面发展。

有趣的是,我们要注意,考古证据清楚显示,巴比伦文化从以力晚期结束,直到Jamdet Nasr时代,在整个古代近东传播。这在叙利亚的Zagros 地区特别明显。Nissen 说:

……在叙利亚地区,我们现有另一个差异。在一个独立地方的发展中,个别的拓居地点与我们从巴比伦和Susiana所知道的,完全相同,甚至陶器碎片……似乎没有什么不是这样。此外,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外来移民,都来自幼发拉底河或其支流,整个情况就可以有一个简单的解释。他们可能是从南部低地平原而来的移民(1988∶120;参113-15)。

此外,很明显,这种影响并没有持续很久,他们迅速被纳入当地文化。例如,在叙利亚的Habuba拓居地的文化,约50多年就没了(Nissen 1988∶115,122)。

我们很难以考古或历史资料,去决这事情是否发生在巴比伦,或者这是该类事情的杰出例子。挖掘巴比伦所得的历史资料,没有早于第二个千年期的,因为幼发拉底河的流动水位,已经擦掉地层的痕迹(Saggs 1967∶41-42)。在吾珥三期的少许资料,和在亚甲王朝期Sarkalisarri的年日计算法之前,历史资料没有提到巴比伦,(Gelb 1955)。如果它是创世记十一章事件的现场,似乎在它再有人居住之前,已被荒弃了超过千年。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以上廣告為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廣告連播系統,歡迎教會機構免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