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真愛與承諾 7月3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全民塗鴉牆 快人快語 生活分享 愛秀圖片 我心經句
我的部落格 分享快人快語 分享生活分享 分享愛秀圖片 分享我心經句

您尚未登入網站,無法參與回應及分享 [我要登入]

自覺(Focusing)乃後現代式冥想

分享人: Punch
分享日期: 2025/03/10
檢舉內容: 檢舉不當內容/回應
回應:
1個人說哈利路亞    有1個人說阿門   
推薦給好友:

自覺(Focusing)乃後現代式冥想

張逸萍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NAM/focusing.htm

拉法基金會(Rapha Foundation)介紹它的課程「整全心靈醫治退修營」的時候表示﹕「自覺 Focusing ……練習中要注意任何邪靈的干擾……」[1]

哇!邪靈干擾?不是說心理學是偉大的科學嗎?[2] 何況這是基督教心理治療機構所使用的技術,怎麼會和邪靈扯關係呢?

有心理諮商機構介紹說﹕「澄心Focusing (大陸譯為聚焦,香港譯為生命自覺)係由Eugene Gendlin所發現……」[3] 既然「Focusing」有不同的中文翻譯,本文選用『自覺』。此外,我找到簡德林(Gendlin.E.T.)的《Focusing》[4](中文版為《聚焦心理:生命自覺之道》[5])來研究研究,希望能解開疑團。



怎樣練習?

首先,我們必須問——到底『自覺』是怎樣練習的呢?

簡德林解釋說﹕安靜,放鬆,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體裏面,你的胃部或胸部。然後問﹕「我的生活怎麼樣了?」看看有什麼來到,讓回答慢慢出現。你可以感覺到一個含糊不清的、整體問題的感覺(叫做『意感』Felt sense)。這個模糊的『意感』性質是怎樣的?試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例﹕沉重)去描寫它(作者稱之『把手』〔Handle〕)。然後往返於『把手』和『意感』之間,繼續問這整個問題是什麼?『意感』會繼續給你傳遞資訊,同時讓你身體感受到『顫動』(Shift)。接收和這身體感覺同來的,無論它是什麼。[6]

國際聚焦學會(International Focusing Institute)解釋說﹕「生命自覺……是開放地、不批判地專注某樣東西,雖是親身經歷, 卻未能言喻。」…… 那便是我們說的『意感』,是生命自覺的核心要點。 『意感』是當你停下來,嘗試更全面去領會一個問題或情況時所出現的感覺。 ……『意感』突然而來,常帶有新資訊或新觀點。」[7]

書中有個案例﹕一個女人幾乎要自殺。作者指示她首先將問題推到一邊,看看裏面有什麼叫她感覺不適意的事物,她說是因為男友 Ted 離開了。然後指示她開始練習『自覺』,接觸到「所有關於 Ted 離開」的感覺。於是她得到『意感』,感覺到其性質,有一個字來形容(把手)。她往返於這字與『意感』之間。她被教導去直接問這個『意感』,自己為什麼生氣,然後她裏頭覺得有『顫動』。(這是一個肯定的身體上的感覺,似乎有某事物在身內轉變或移動,或一個繃緊的地方鬆開了。)安靜片刻,她說﹕問題是她和自己不愛的人上床,所以生自己的氣。然後她繼續『自覺』,繼續有發現。[8]



神秘過程

看到這裏,相信很多人都會說﹕那是自己分析自己的感受。但是,簡德林在書中花了一整章的編幅澄清這誤會,說﹕『自覺』不是自言自語、不是一個分析過程、不僅是一個身體感知、不是了解自己的直覺。[9] 若如此,它是什麼?

為此書寫序的是瑪麗蓮・佛格森(Marylyn Ferguson),一位新紀元名人。她說﹕「『自覺』在一個比人的感覺更深一層的地方發生。你會發現身體可以感覺得到的『陰暗地帶』,你可以進入和開啟。」[10]

甚至簡德林也「承認這是一個神秘的過程。不僅對初學者如此,對那些研究多年的人亦然。」[11] 又說﹕『意感』不是一般的思想、感覺、察覺,根本是神秘的,甚至心理治療員也都如此認定。[12]

神神秘秘,是嗎?



也可用影像

既然『自覺』是神秘過程,不是每天都發生的自然心理現象,讓我們在此問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找不到這個『意感』,又感覺不到有任何身體『顫動』時,怎麼辦呢?

簡德林建議使用影像(imagery)﹕想像你的臥室,你的床在哪兒。你怎樣從你的床走到房門去?召喚一個生動影像呈現於腦海。在你裏面,要求感覺的影像形成,等待它突然的出現。[13]

在書中另一處,簡德林再解釋這辦法﹕使身體鬆弛,集中精神於你胃部裏面,或者你腳趾的感覺。如果你的思想漂離,輕輕地把自己帶回來,繼續集中精神。[14]

簡德林所建議的替代辦法,不過是冥想的變化方式之一——觀想(visualization,或作觀照)。請見一個例子﹕

新紀元靈媒交上的鬼靈拉撒烈(Lazaris)曾教導說﹕當你冥想的時候,「讓你的想像力召喚一些對你有意義的影像」[15] 然後它詳細解釋每個步驟,不外﹕找個舒適的位置坐下,鬆弛身體,觀想不同的事物,譬如觀想自己走到一個森林,觀想每一棵樹,每塊葉。它特地說﹕「記得,你想像得愈迫真,你的冥想愈成功。」[16]

真相大白了!『自覺』不過是冥想!



後現代式的冥想

古今中外,所有的冥想,有不同名字,手續稍有不同,但都隨著一個模式:身體鬆弛;集中精神想像一幅圖畫、或自己身體一部分、留意自己的呼吸、或凝神某件東西、重複背誦一句短咒語(或短句),不外乎使感覺疲倦,叫心思停頓,進入異樣的意識狀態(冥想狀態)。

還記得上邊,簡德林除了教導人集中精神於複雜的感覺之外,也教導﹕安靜,放鬆,把注意力集中在胃部或胸部嗎?請比較一些冥想例子﹕

某氣功師﹕氣功最重要的一環是『意守』,「意者指意識、意念或精神,守則指集中或保持住……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注意。注意有外部注意與內部注意之分,外部注意是指……意守某些事物如風景、圖像等。內部注意是對本身的想像、感情和體驗的注意……」。[17]

美國佛教會派送一本靜坐的書。書中指出 ﹕「靜坐入手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需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將注意力集中于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18]

『自覺』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它指示練習者集中精神於自己的感覺。(但上邊氣功師也有類似的教導。)但當你這麼練習而不成功時,他只好教你回到比較傳統的辦法,集中精神於一個影像(觀想)!

使用感覺為集中精神的對象,這個新招,可能是受後現代影響而有,因為後現代人注重感覺、情緒、知覺。所以若說,『自覺』不過是後現代的冥想法,錯不到哪裏去。



其他人的評論

簡德林的《聚焦心理:生命自覺之道》網上介紹中有言:「聚焦之道,現​​代都市人實現減壓與自我管理的冥想性的道路……。[19] 原來非基督徒心理學家相信,這是冥想。

簡德林的佛教學生認為『自覺』和冥想,可共立兼用,以補足傳統冥想。[20] 簡德林自己也說﹕『自覺』者「在冥想狀態和正常意識中來回往返。」[21]

一位資深的冥想者說﹕「簡德林認為冥想和『自覺』有別﹕當你乘坐升降機,往下去的半路上,『自覺』者遇見『意感』,他停止於此;但是冥想者繼續下降,越過『意感』,到一個鬆弛狀態,不再感到『意感』。」但此資深冥想者繼續說﹕「當人下降,越過『意感』之後,你可以在下面再朝上感到它。」[22]

意思就是說,『自覺』和冥想的不同,似乎只在程度上。雖然如此,最終沒有什麼分別。

總而言之,其他人也同意﹕『自覺』就是冥想。



『意感』是什麼?

最後,簡德林用大寫字母寫著﹕「……你若花了一點時間,感覺到和觸摸到一個含糊不清的整個身體的感覺〔『意感』〕……就是『自覺』了。」[23]

既然觸摸到『意感』,是『自覺』的目標,我們現在必須繼續問——這個『意感』是什麼?

簡德林表示,『意感』是身體感受,不是精神上的經驗。它不是思想、話語、或其他分開的單位,卻是一個(非常複雜和迷糊的)身體上的感覺。[24] 又說﹕『意感』不是情緒。[25]

但是,令人不安的是——這『意感』似乎是練習『自覺』者之外的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個體。書中有一些講述,可讓我們瞥見﹕



「『意感』自己會攪動,一個答案會在攪動中出現。」[26] 『自覺』「程序可把你帶到『它』那裏,但『它』必須回答。當『它回答……』」[27] 「你一旦接觸『意感』……不要限制什麼從『它』而來。無論是字、圖畫、身體感覺,只要是從『意感』來的,讓它來。」[28] 「你不必相信、同意『意感』所講的,也不必按照它採取行動。你只需要接收它。……容許它講話……」[29]

毛骨聳然?到底『意感』是何方神聖?



邪靈干擾

心理治療家韋黛(Kathryn Ridall)博士寫了《通靈》(Channeling)一書,教導別人怎樣去接觸自己的導靈。[30] (導靈,spirit guide,新紀元圈子慣稱冥想中遇到的靈體為導靈,基督徒相信是邪靈。) 她所教的技術正是冥想。她說﹕「冥想把我們帶到一個境界,在這境界裡,我們能感應到靈界或非物質的現實。」[31] 她又說,沒有一個固定的冥想辦法,所有冥想辦法「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專心集中於一件事物,使心靈靜止,頭腦停頓。」[32]

既然交鬼的辦法,就是冥想的辦法。那麼,在冥想中,所遇見的另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個體,難道不就是邪靈嗎?

請問神秘的『意感』的真面目是不是揭露了?現在我們也能完全明白,為什麼文首提到,拉法表示『自覺』有可能帶來邪靈干擾了!

從這些通靈人士的話,我們還可能解決另一個同來的問題——為什麼『意感』來臨的時候,人會有實在的身體感覺,叫做『顫動』。

原來通靈者進入昏迷狀態的時候,常有一些身體上的特徵。韋黛說,當她進入一個能和靈體溝通的狀態,她通常有的特徵是感到頭輕輕,而且頭部感到壓力,這樣,她就知道,導靈們想要和她講話。[33]



結論

拉法總幹事葛琳卡博士為『自覺』護航說∶創始人簡德林「前後十三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心理治療分會發行的〔心理治療:研究與實行〕(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雜誌主編。美國心理學會在2010 年末對他頒發第四次傑出貢獻獎,肯定了Focusing 在心理學發展的重要性……」[34]

弟兄姐妹們,我不管一個心理學家多有名氣,獲得了多少獎項,如果他教導的技術是冥想類,我會拒絕,也請大家拒絕,因為有可能惹來邪靈干擾,嚴重之極至!

不要以為「要儆醒,尋求引證及辨別」[35] 就可以安全地獲得甜頭,避免禍害。邪靈沒有那麼笨的,請緊記﹕冥想—倒空頭腦,先甜頭、後禍害。

文首還提出另一個質疑﹕偉大的心理學科學怎麼會惹來邪靈?原來,簡德林說﹕「心理治療是一門藝術、神秘事物,不是科學。有些人宣稱找到準確的科學技術,那只不過是宣傳。」[36]

正是!正是!探討『自覺』這個題目,再次提醒我們——心理學和新紀元界線難分。






[1] 拉法基金會,「整全心靈醫治退修營」(http://www.raphahk.org/chinese/camp-main.php )。[2] 參﹕「心理學豈不是科學?真理?上帝的普通啟示?」(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ych_sci_truth.htm );「心理學是科學?還是偽科學?有什麼含義?」(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ych_bible/psych_pseudo_sci.htm )。[3] 加惠心理諮商文教基金會,「夏季澄心沙龍」傳單(www.jcf.org.tw/uploads/3/7/4/2/.../2016夏季澄心沙龍簡章.doc)。[4] Eugene T. Gendlin, Focusing (Bantam Books, 1981) . [5] 簡德林著, 王一甫譯,《聚焦心理:生命自覺之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6] Gendlin, Focusing, p. 49-51. [7] Ann Weiser Cornell,「生命自覺是甚麼?」(http://www.focusing.org/ch/what_is_focusing_ch.pdf )。[8] Gendlin, Focusing , p. 12-17. [9] Ibid., chapter 6. [10] Ibid., p. ix. [11] Ibid., p. 79. [12] Ibid., p. 95. [13] Ibid., p. 122. [14] Ibid., p. 104-05. [15]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orida: NPN Publishing, 1988), p. 177. [16] Ibid., p. 178-79. [17]張振興﹕《氣功縱橫》,台北﹕林鬱文化,1999年,第12-21頁。[18]定真編寫﹕《靜坐》,New York: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佛教會,第 49-50頁。[19] http://www.bookschina.com.tw/4192244/ 。[20] Focusing, Interview of Eugene T. Gendlin, founder of an innovative self-actualization technique with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talks with Linda Heuman. P. 40. (https://www.focusing.org/spirituality/2011_sep_tricycle_interview_gendlin.pdf ). [21] “Gendlin: experience is richer than psychological models” (https://www.focusing.org/gendlin/docs/gol_2131.html ) [22] Michael R Finch, “Meditation: A personal view using the language of Gene Gendlin” (http://mikefinch.com/md/sy/gg.htm ). [23] Gendlin, Focusing, p. 51. [24] Ibid., p. 37. [25] Ibid., p. 40. [26] Ibid., p. 67. [27] Ibid., p. 98. [28] Ibid., p. 118. [29] Ibid., p. 69. [30] Kathryn Ridall, Channeling: How to Reach Out to Your Spirit Guides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8), p. 8. [31] Ibid., p.84. [32] Ibid., p.86. [33] Ibid., p.61. [34] 葛琳卡,「總幹事的家書- 澄清坊間對拉法的誤解」(http://www.raphahk.org/chinese/ceowords.php )。[35] 拉法基金會,「整全心靈醫治退修營」(http://www.raphahk.org/chinese/camp-main.php )。[36] Gendlin, Focusing, p. 6.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以上廣告為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廣告連播系統,歡迎教會機構免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