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7月7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全民塗鴉牆 快人快語 生活分享 愛秀圖片 我心經句
我的部落格 分享快人快語 分享生活分享 分享愛秀圖片 分享我心經句

您尚未登入網站,無法參與回應及分享 [我要登入]

從上帝觀反思我的信仰實踐

分享人: Venus Wan
分享日期: 2011/07/06
檢舉內容: 檢舉不當內容/回應
回應:
1個人說哈利路亞    有3個人說阿門   
推薦給好友: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個上帝觀,但要正確地探討上帝觀,本人認為必須要建基在聖經上。因為上帝透過聖經揭示了自己,使有限的我們能夠更了解及認識他。

1.聖經對上帝的比喻,如父親、君王、牧者,大部分是男性的,其實這並不意味著上帝是男性。「上帝是父」,這是神學用語的「類比」(analogy),以受造物來類比上帝:思想世上的父親,幫助我們思想上帝。上帝關心我們,好像世上的父親關上自己的孩子(參太7:9-11)。《天主教教義問答》說:在稱上帝為『父』時,此一信心用語有兩種意義:(1.)上帝是萬物之源,具超越的權威;(2.)他是善良、慈愛的,眷顧所有屬他的兒女。上帝如家長的溫柔,也可以藉母親的意象表達,這意象強調上帝的臨近,即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親密關係。因此,這信心的言詞運用了人類對雙親的經驗。但我們要小心謹記,勿將性功能加在上帝身上,因為這種聯想具有強烈的異教色彩。海特(Mary Hayter)說:「今天愈來愈多人教導:上帝兼具男性與女性的特質。他們和那些假定上帝絕對為男性的人一樣,都應該記住:任何將性別加於上帝身上的做法,都是回復到異教的做法。」

2.在舊約聖經中,上帝告訴摩西:「我是自有永有的」(“ I AM WHO I AM”,出:3:14) 解經家對這句話提出了多達五種解釋:

( i ) 這個回答是故意隱誨的﹐因為保持隱秘(hidden)是上帝的本性,

或因為認識上帝的名字,可以使人有能力主宰他。不過與比相違的

是,這名字在15節中已向摩西啟示出來。

( ii )上帝是永恆存在者。

( iii ) 「我是因為我是。」(I am because I am)這是說,除上帝自身之外,

再沒有使其存之因。

( iv )「我將是我所將是的」( I will be what I will be),或「我將是我所

想是的」( I will be what I intend to be)。

( v )「我是他所是者」 ( I am he who is) ,或「我是那位所是者」( I am

the one who is)。他是那位惟獨他才有真實存在的上帝。

上述的譯法,在語言學方面都是合理的。不過,在舊約神學的亮光中,最有可能的解釋,是YHWH一名,啟示了上帝的恆常性和可依靠性。它傳達了一個觀念,就是上帝總是一樣的。

3. 上帝是創造的那一位,創世紀以下述話為開首:「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上帝是應許的那一位,上帝向亞伯拉罕應許時:「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我的話。」(創22:16-18)

上帝是解放的那一位,上帝確認:「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的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出6:6-7)

上帝是命令的那一位,「我今天所吩咐你的,你要謹守。」(出34:11)

上帝是供應的那一位,「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申8:2)

神學家莫特曼在《被釘十架的上帝》主張,十字架是基督教神學基礎。他說:「一位不能受苦的神,比任何人還可憐。因為一位沒有能力受苦的神,無法參與任何事。苦難與不公平都不會影響他。因他如此全無感覺,就不會受任何事影響或震撼。他不能哭,因為沒有眼淚。但不能受苦,就不能愛。因此,他成了無愛者。」

4.詩篇二十二篇:「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這是垂死的耶穌基督說出的話------視為表達無辜受害者最大的苦難和痛苦,以及上父呼喊,他離棄自己的兒子:「在這裡,父的哀傷和子的死亡同樣重要。」換句話說,子受苦,在被遺棄中死亡;父也受苦,因為自己兒子的死而哀傷。因此,上帝不單同情受苦的人,與他們休戚與共,「也在自己裡面接受和採納(苦難),令它成為自己永恆生命的一部份。」

上帝是我們那位滿有慈愛的天上父親,他忍受痛苦,撇棄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有罪的人受死,使我們得救贖。我們應該常存感恩的心,謝謝上帝對我們的無條件的愛、給我們日常生活的供應,這都他給我們白白的恩典。他願意與我們分享喜、怒、哀、樂和生活上的一切。並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7 – 8) 反思自己以往,很少祈禱,與上帝溝通,在生活上很多大小事,也沒有完全交託、倚靠,多是靠自己去解決。但願從今後,學習在生活一切也能倚靠神,多靈修、多禱告、多讀經,把主權交給上帝,讓他帶領走我人生路,做一個討神喜悅的兒女。更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我)的神。」(申6:5)

1.麥葛福:《基督教神學手冊》劉良淑、王瑞琦譯,(台北校園199),頁249-272)
2.卡維里:《上帝論全球導覽》陳永財、蔡錦圖譯,(基道2007),頁10-11)
3.卡維里:《上帝論全球導覽》陳永財、蔡錦圖譯,(基道2007),頁22-27)
4.卡維里:《上帝論全球導覽》陳永財、蔡錦圖譯,(基道2007),頁212)
.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以上廣告為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廣告連播系統,歡迎教會機構免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