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主題聖經 4月23日 星期二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全民塗鴉牆 快人快語 生活分享 愛秀圖片 我心經句
我的部落格 分享快人快語 分享生活分享 分享愛秀圖片 分享我心經句

您尚未登入網站,無法參與回應及分享 [我要登入]

《製造耶穌─史上No. 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中文翻譯的讀後感

分享人: Wataru
分享日期: 2012/01/25
檢舉內容: 檢舉不當內容/回應
回應:
推薦給好友:

《製造耶穌─史上No. 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中文翻譯的讀後感

《製造耶穌》(Misquoting Jesus)是由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所著,原文於西元2007出版,中文翻譯則是2010出版。此書一出版,即造成一股騷動,因為作者藉著此書挑戰了保守基督徒對於聖經本質的理解。有許多學者紛紛撰文批評此作品,可見它所帶來的爭議性。
《製造耶穌》所表達的主要論點,就是我們沒有可靠的聖經文本來理解經文的原意。聖經在經過多年的傳抄後,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面貌。許多保守基督徒以為這些文本的錯誤,並不會影響教義,但是作者卻嘗試證明,事實剛好相反。
許多人誤以為,發現聖經文本的不可靠,是促成作者從福音派基督徒轉變成為不可知論者的理由。許多非信徒,也嘗試使用此書來證明基督教不可信。可是,作者自己在書中卻宣稱,他著作此書不是要以此來證明基督教不可信,而只是要證明「聖經無誤論」並不可信。(註一) 他說:「一旦我理解到我們沒有原本的《新約》原文,甚至沒有任何原文的第一手資料,我不得不放棄過去相信《聖經》包含上帝無誤話語的信念。但我仍是個基督徒,相信基督是救贖的道路。」(282頁) 幾行之後,作者說明他成為不可知論者的原因,其實跟本書的內容無關:「使我成為不可知論者的最大關鍵,跟《聖經》無關,而是跟世上的痛苦、苦難有關。」由此可見,對作者來說,「聖經無誤論」並不是基督教核心的價值。他說:「事實上,關於《聖經》無誤,這完全是個現代觀點,而非自古以來的「傳統基督教」觀點 ... 今日福音派和基要派基督徒所秉持的《聖經》無誤觀點,只不過是上個世紀由於美國基督教界的紛爭發展出來的。」(283頁)
葉爾曼寫作此書,並不是要把教會多年來隱藏的祕密公佈出來。他自己都承認,他所寫的東西,在學術界並不陌生,而是通識。他寫此書,是要讓學術界所討論的東西,用簡單的表達方式,讓非學者也能獲知一二。由此可見,這本書的出版引起騷動,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反而揭露出保守派基督徒對學術界的陌生。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葉爾曼在書中用了許多論證,簡單述說如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語言的聖經,並不是翻譯自聖經的原稿,而是原稿的第N手抄本。在抄寫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刻意的和非刻意的錯誤。非刻意的錯誤不難想像,比如漏抄一行,字母拼錯,等等。要分辨這類錯誤並不難。但是刻意的錯誤就不見得是如此。抄寫者有時會善意的改變經文內容讓它意思表達的更清楚,或者是為了要讓經文支持自己的神學立場,就刻意的去更動它。這些傳抄上的錯誤或瑕疵,很遺憾的,只要發生一次,就會被複製下去。雖然大部分的錯誤都無關緊要,但是有一些重要的經文,學者卻無法決定什麼才是原文。與許多人所想的不同,傳抄新約聖經最重要的時期,第一到第四世紀,是抄寫者的素質最差的時期,因此雖然我們有大量中世紀的手抄本,以及各種不同語言的翻譯本,但是很有可能,這些手抄本的母稿,極有可能已經含有許多錯誤是我們都無法發現的。除此之外,學者也發現,就連經文最初始的原稿(比如路加所寫的路加福音原稿),也都是作者用自己的角度去重新詮釋當時他手邊的資料。而新約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神學觀點,所以寫出來的書卷內容自然有所衝突(比如路加沒提到耶穌的復活有救贖的功效,但是保羅卻強調此點。214-215頁)。結論就是:想要還原聖經的原貌,是不可能的任務。對於葉爾曼來說,這些發現意味著:「既然我們沒有最初啟示的文字,就表示上帝並沒有為我們保留這些話語。既然祂沒有展現這項神蹟,我們也就沒有什麼理由相信,祂在更早的時候曾透過神蹟啟示這些話語。」(27頁)
《製造耶穌》這本書所呈現的學術水平是紮實的,寫作方式也很流暢,讓讀者能夠清楚的明白他的論證。我認為這本書最重大的貢獻就如同作者自己所說的,是讓一般人能夠接觸到學術界老早就已經知曉的事情:我們沒有聖經的原稿。對於基要派和福音派信徒來說,此書無疑對他們的信仰是一大衝擊。但是這個衝擊,在我看來,是好的。當我們越早認清我們手上的聖經的本質,我們就越能夠讓聖經「作它自己」,而不是用不實際的概念去套在它上面,進而產生出錯誤的解經。比如,當我們發現原來哥林多前書14:34-35在原稿中可能並不存在,我們對於女性在教會中的角色,就可能會有所調整。但是當我們不理會這事實,而按照手邊的聖經來設立教會規矩,結果可能反而會變成違反了聖經的原意。
我們沒有聖經的原稿,是事實,但是葉爾曼根據這個事實所作出的結論(聖經不是神所啟示的),我卻不能苟同。以下舉出幾個理由。第一,情況並沒有像業爾曼所描述的那樣糟。我們的確沒有聖經原稿,但是現今的文本鑑定法已經相當進步。當葉爾曼花了許多篇幅來證明某經文xx不是原文,oo才是,他就是在證明,當我們有了充足的證據,還原大部分經文的原貌是可能的。雖然他說:「有些經文異文對於整段經文的意義至關重大。」(287頁) 但是他自己都承認:「[麥茨格教授]的意思應該是,即使一、兩個用以證明信仰的經文段落有爭議,仍有其他經文可用來證明同樣信仰。我想這大多是真的。」(286頁)。葉爾曼推導出結論的方式,似乎是用一種非黑即白的方式:就算我們可以大致確認99%的經文,但是因為有1%不確定,而神不會讓自己的啟示讓人不確定,所以聖經不是神的啟示。如果今天是只能還原50%,那麼作者的結論是很容易讓人接受的。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我不禁要問:一定要100%才可以嗎?99%不行嗎?這帶到下一點。
第二,關於神的啟示的概念,我懷疑葉爾曼並沒有想的太仔細。基於他沒有解釋的理由,他認為神若是啟示給人,一定會用神蹟來保存他的話語一點都不會失真。這個假設的問題就在於:它就只是一個假設。誰說神要啟示給人,一定要保守原稿在傳抄的過程中一個字都不會錯呢?這是一個高得不切實際的標準。聖經很清楚的教導,神要使用教會來完成祂的工作。當教會有份於神的工作,出錯是必然的,因為人都不完全。然而,在人的錯誤中間,神的旨意依然能夠得到成就。這不是聖經故事中一再出現的信息嗎?神所呼召的人,個個都有毛病,但是神依然使用了他們完成祂的工作。因此我們可以說,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透過人類進行完美的工作,但是工作依然可以完成。從這個角度來看,聖經的傳抄出錯是很正常的,但是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聖經的原意可以大致清楚的被傳遞下去。
第三,葉爾曼對於知識論欠缺思考。雖然他在書的最後有談論到閱讀的過程對於文本含意的傳送所造成的問題(「閱讀文本,必然會更動文本。」274頁),可是他沒有把這個理解放入他作結論的考量範圍中。即使神使用神蹟讓他的話毫無損害的傳遞下去,每個人對於聖經的理解還是會有錯誤。難道作者要因為讀者沒辦法完全吸收聖經的話,就斷定聖經不是神的啟示嗎?如果不會,如果讀者讀錯聖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那麼為什麼神非得要一開始就提供每一個世代有一份完整無誤的聖經呢?顯而易見的,作者要求神如果要啟示給人,就非得要完美的生產出來,完美的傳遞下去,是一個沒有必要的條件。
第四,葉爾曼不斷的強調聖經是人為的作品,但是他把聖經作者之間的差異誇張化了。以我之前提到的路加福音沒有記載耶穌的死和復活有救贖的功效為例子。雖然路加的確沒有這樣說,但是他也同樣沒有說耶穌的死和復活沒有救贖的功效。因此嚴格來說,這不算跟保羅相斥。雖然聖經作者之間的確有寫作風格和角度的不同,但是難道這不是我們該期待的嗎?套用Philips Long的比喻(註二) ,四福音作者好像四個人在給同樣的風景作畫。四個畫家各有各畫作的風格和角度,所以成品自然會不太一樣。難道我們可以說:「因為這四幅畫並沒有完美的一致性,所以這風景是他們自己想像出來的,並不存在」?不!難道我們不會說:「大自然真美,美到沒有一幅畫能夠將此景色完全的呈現出來」?大自然是如此,更何況是神的道?
第五,葉爾曼沒有把聖經超越時空的智慧考慮進去。比如,他在書中花了一些篇幅討論為什麼後來的基督徒要把原本講男女平等的經文修改成貶低女性的經文,但是他似乎沒有想到,為什麼一開始就會有男女平等的觀念在聖經中?既然新約時期是男女不平等的時期,初代教會也有許多不希望女性興起的聲音,那麼神的啟示不就是最好的理由來解釋這樣的觀念為何會出現在聖經中嗎?雖然葉爾曼或許不會同意,但是聖經中的信息,的確不是一般宗教家或是哲學家可以想出來的。
「聖經本質是什麼?」對基督徒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不能夠繼續像某些保守基督徒一樣,無論事實如何,總是要相信聖經沒有任何錯誤。我們要知道,承認聖經有錯誤,不代表基督信仰就會崩盤。《製造耶穌》這本書雖然有令我不認同的結論,但是它所闡述的許多聖經抄本的事實,的確逼使讀者要面對聖經有錯誤的事實。我推薦基督徒應該要看這本書,尤其是依然抱持著聖經無誤論的信徒,更需要看。

推薦文章:http://breath35.wordpress.com/2010/10/16/%E9%97%9C%E6%96%BCbart-ehrman-misquoting-jesus-%E4%B8%AD%E8%AD%AF%E5%87%BA%E7%89%88%E7%9A%84%E4%B8%80%E9%BB%9E%E8%BF%B4%E9%9F%BF/

註一:中文的書名《製造耶穌》就容易造成誤解,讓讀者以為基督教的耶穌是被「製造」出來的。但是原文僅僅是「錯誤引用耶穌的話」(Misquoting Jesus)。這個微妙的差別,卻可能造成中文讀者一開始先入為主錯誤的理解作者的用意。

註二: V. Philips Long, The Art of Biblical Histo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4), 17-26.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以上廣告為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廣告連播系統,歡迎教會機構免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