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商討日

逾百信徒集教會共商普選
(2013年10月2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政府最快在本年底正式展開政改諮詢,勢必引起社會各界廣泛討論。在民間,「和平佔中」商討日(二)於不同界別進行。「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商討日十月十九日下午二時至六時舉行,約一百六十人齊集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分組商討,範疇包括民主普選對基督徒的意義、如何辨識特首普選不同方案、怎樣理解「和平佔中」行動。

商討日發起人之一、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表示,在商討日結束後,籌委會將整理各組別的討論內容及共識,轉交佔中祕書處,並電郵至各出席者,以及在Facebook專頁上交代。他對本報表示,參加者來自八十多間不同堂會,分屬宣道會、播道會、浸信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等不同宗派,而他對於參加者人數感到滿意。他又透露,未來有機會舉辦一些課程,跟信徒談論民主。

堂會欠平台談論政治


小組商討
  據了解,不同組別討論的深廣度各有不同,就特首普選方案上,有組別認同要有公民提名元素和不應有篩選,有組別就具體公民提名門檻作討論。至於會否參與「和平佔中」行動,有組別促導員(facilitator)表示其小組未有討論至此,但豐富組員思考佔中。雖然在過去及未來數月,陸續有個別堂會及教會機構舉辦聚會討論「佔中」,仍有不少參加者向大會反映,教會避談政治,欠缺平台談論政改,因此很高興基督徒群體舉辦商討日。有參加者表示,期待明年舉行的第三次商討日(D-Day3),討論具體普選方案;另有參加者更呼籲會眾,邀請其他人參與佔中行動,認為在政改問題上,「佔中行動是迫不得已的」。

  出席者除了一眾平信徒外,也不乏教會領袖,及多位曾撰文討論佔中的神學院老師,例如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鄧紹光教授及禤智偉助理教授、中國神學研究院江丕盛副院長及擔任小組促導員的雷競業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龔立人副教授等。此外,資深神學工作者馮煒文、資深傳媒人程翔、立法會議員莫乃光、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總監趙善榮均有出席。

  是次商討日流程參考和平佔中首次商討日的模式,在另一位商討日發起人、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羅秉祥教授講論「民主普選對教會有何意義」,以及「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教授解釋商討元素並信仰思考後,參加者進入最關鍵部份──分成十四個小組於不同房間商討,每組有曾受訓練的促導員帶領討論及執行商討基本守則,讓不同組員陳述觀點,期間有組員負責紀錄,過程共兩小時。然後,所有參加者再次齊集禮堂,跟大會分享商討經驗。商討日以同唱《風雨念香港》及祈禱開始,並以唱頌《普天頌讚》詩歌〈願祢的國降臨〉終結。

  戴耀廷表示,參加者出席商討的「門檻」是相當高的,「一個商討日會議跟聽講座很不同的」。他又表示,按著聖經「八福」中「使人和睦」的精神,信徒在商討環節中,並不是要辯論誰勝誰負,而是理解不同觀點,嘗試得出共識,讓大家可以接受一個解決香港管治問題的方案。

  參加者除了花整個下午時間出席商討外,也要先行「做功課」,就是閱讀大會提供共六十七頁的參考資料,當中正反意見俱全,例如有關基督教與公民抗命的文章,包括戴耀廷的〈基督徒與公民抗命〉(原文載於本刊第一三二九期「專論」)、反對佔中的播道會港福堂堂主任吳宗文牧師〈耶穌「潔淨聖殿」與「佔中」無關〉等,而有關討論特首普選原則的,則包括真普選聯盟學者顧問、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馬獄副教授、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的文章。

  胡志偉透露,有部份信徒反映,欲採用大會的參考資料於其所屬堂會的討論會之用,「他們覺得這份資料觀點很平衡」。

羅秉祥:談「佔中」無需神經緊張


羅秉祥
  在商討前講論環節,羅秉祥按所見所聞,分析教會認為民主普選並沒實質意義的理由。例如在教會與社會關懷問題上,有說法指教會使命是傳福音,因此二○一七年香港沒有民主普選,都不會影響教會使命的展開。他表示,若果這是獨善其身的想法,是相當狹隘的,「香港如果沒有民主普選,就算不影響教會生活,但影響香港市民,對社會有深遠影響。正因如此,教會不能不關心。」

  對於《基督教週報》於六月九日刊登的評論〈社會關懷與社會行動──基督徒應作世上之光〉,提到「教會應有社會關懷,惟不宜直接參與社會行動」,羅秉祥認為,假若教會關心社會,就應「為人為到底、關心到底」,對付不公義的社會結構,「當你這樣行,你就不能迴避所謂的社會行動」。

  至於教會與民主價值的問題,羅秉祥表示,所有相信上帝的人知道民主並非絕對,或者是解決百病的仙丹,不過他指出雖然民主制度非完美,但是一個非民主的選擇所隱藏的罪惡是更大。「在普選過程中,候選人或政黨的私心都要接受傳媒及輿論的監察;相反,小圈子選舉或小圈子預選都不是在陽光下,候選人跟其他人的利益交換可以肆無忌憚進行!」

  羅秉祥認為,教會既可以支持民主運動,也跟民主運動保持一定距離。「教會無須成為一個壓力團體,或者加入壓力團體。教會可以為民主普選提出道德支持,堅持一些理念。」他表示,教會可鼓勵信徒在堂會裡討論普選,而無需聽到信徒談論「佔中」,就神經緊張。

  羅秉祥又表示,有教會人士認為為了福音在中國傳播,香港基督徒不應做一些事讓中央對基督教不放心,但他認為教會不應為自己的宣教而放棄全港、甚至全中國人民的利益。他強調,公民抗命是迫不得已的做法,「我們參與,只是希望中央政府落實承諾。」

  「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商討日由十位信徒領袖發起,包括胡志偉牧師、蒲錦昌牧師、羅秉祥教授、馮智活牧師、梁恩榮副教授、劉志雄牧師、邱祖淇博士、鄧雪貞、鄧偉棕、尹凱榮。他們早前發起〈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理念書〉,得到逾二百五十位信徒聯署。

北角衛理堂佔中研討會系列
教會為信徒提供討論平台

為讓信徒更了解佔中運動,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衛理堂社會關懷小組分別於今年八月、十月及明年一月舉行「信徒應否佔中」研討會,是少數由堂會辦的佔中公開活動。


「信徒應否佔中」首次研討會
(圖由北角衛理堂社會關懷小組提供)

  該小組組長蘇永權表示,舉辦活動的主要原因,是發覺信徒教友本身對佔中議題感迷惘,不太了解這是一項怎麼樣的運動,也缺乏相關的神學思想,例如佔中是否犯法?或該如何回應等,而活動亦可提供一個平台讓信徒作客觀討論及交流。他強調小組對佔中並沒有既定立場,只希望藉著活動提升參加者對佔中在知識層面上的認知,而非推動教友去佔中,參與與否得由他們自己決定,「事實上,我們小組成員也有反對佔中的。」

  蘇永權又指出,三次講座的講員包括了對佔中持正反兩方意見的人士,而參加者須事前認真閱讀由小組揀選的相關正反文章,並在聚會當日先作分組討論,然後由講者主講,最後是台下發問。他表示邀請講員時並沒有規範演講的內容,而在八月舉行的講座中,應邀主講的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則分享如何靠著神在不同意見的情況下達致復和。

  按蘇永權從第一次聚會的觀察,他感受到不少參加者對佔中都帶點憂慮,例如會問及「佔中是超乎聖經教導嗎?」、「參加佔中可否上天堂?」、「如我參加佔中,我教會是不會接納我的,怎辦?」等。

  他表示最初預期活動如有七、八十人參加已很理想,但首場活動竟有約一百五十人參與,其中三份一是該堂信徒,三份一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其他堂會信徒,而其餘三份一是來自其他教會的信徒,當中更有教會教友組團參與,「聚會後有不少其他教會的信徒表示,沒想過可以這樣在教會討論佔中,活動形式也甚值得參考。」
 


其他新聞快報
不要黑箱說故事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逾二百崇基校友及師生聯署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彭禎祥:社區工作要讓人「有感」 (基督教論壇報)
網路資訊氾濫 七成民眾認生活太複雜 (基督教論壇報)
劉曼肅、陳韻琳 為社區說故事傳福音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