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5月6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浸大篤信力行講座 邢福增:香港無疑再「被擄」
(2016年04月17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
由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主辦的第十屆「篤信力行講座」,昨晚(15日)起一連三晚,於香港浸會大學大學禮堂舉行。本年度的主題是「被擄到巴比倫:權勢・歸回・得釋放」,邀得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作為講員。在昨晚的首場講座,邢福增以「為何『被擄』?」作為引子,闡述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歷史與記憶,並引伸到香港,指出香港被「再殖民」無疑,即再次「被擄」。聚會估計逾四百人參加。

邢福增認為,「被擄」跟「歸回」二者密不可分,這亦是從「權勢」中得「釋放」的過程。他指出,此時此刻香港基督徒,置身當下的帝國(中國)權勢,正正面對三種既密切又互相影響的被擄,就是三場講座的講題:「歷史與記憶」、「身份與主體」及「使命與異象」的被擄,並在被擄的經驗中,尋索與建立自己獨立的身份與使命。

邢福增指,被擄不僅是令以色列人國破家亡,同是也是人民在宗教和神學上的重大衝擊。失去自己擁有的主體、政治上的自主,聖殿被毀更使耶和華信仰失去活動的中心。他認為由於以色列民的被擄,本身就是一種被殖民的經驗。引伸到香港,它有一百六十多年被殖民的經驗,然而它即使脫離英國殖民管治,卻正如文化研究學者周蕾及資深牧師郭乃弘的言論,指出香港被「再殖民」無疑,即再次「被擄」。

在耶利米書中,耶和華先後指以色列人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及應許他們回歸祖地。邢福增以希伯來聖經中的申典歷史再詮釋這段以色列民被擄的歷史,更引用學者Wolff指,要離開被擄處境,就是要回傳和擁抱耶和華的妥拉革命。他亦引用另一位學者von Rad,指這段歷史除以「審判」為命題外,同時存在耶和華的恩典,衪賜予以色列民「開放式的盼望」。

講座最後一部份的標題為「得釋放,此時此地的歷史與記憶」,展開這部份前,他引用當代著名的猶太裔學者舒衡哲(Vera Schwarcz)指:強調記憶乃猶太人面對苦難的力量泉源,全因耶和華與以色列民族間的聖約,其核心就是記憶。然後他補充學者Childs的研究,指出唯有記憶,才能重申昔日的傳統和耶和華的訊息,勸告百姓當下要順服,將上主昔日救贖的歷史(redemptive history)延伸到現在,內化傳統(internalization of tradition)。這同樣可應用於從殖民地到一國兩制下的香港,邢教授指香港正進行典範轉移,這不僅於抗爭模式的改變,而是當權者希望香港和諧與穩定,抗爭一方則應為富裕社會背後,應該有公平與正義,除了自由與法治外,民主不可或缺。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早前曾指香港無法「去殖民化」,而「去中國化」則造成內耗。邢福增指出,一百六十多年前香港的歷史曾經經歷殖民統治的「被擄」時期,即使香港回歸祖國已有十八年,然而無論北京政府,下至特區,仍有不少人認為,香港的「民心」,並未隨著「主權」的移交而「回歸」。他引用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的分析補充,殖民主義深藏人民的歷史經驗中,並化作心態,而箇中的社會關懷和意識仍舊可以被不斷複製。過去英國殖民政府,利用中國文化的觀念,籠絡與利用華人,建立了支撐殖民體系的奴性結構,更在七十年代建立了「以穩定香港」為主調的政治論說,加上中國政府的「平穩過渡」思維,令「殖民主義文化」陰魂不散。要走出這種困境,邢福增引述羅永生指出,唯有在於反複的反殖民、求自主的抗爭。

昨晚是一連三晚「篤信力行講座」的首場,以「歷史與記憶的被擄」為題,第二場「身份與主體的被擄」及第三場「使命與異象的被擄」同樣由邢福增主講,將於今晚(16日)及明晚(17日)七時三十分假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會堂舉行。詳情:http://www.chap.hkbu.edu.hk/FIP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怎樣為耶路撒冷求平安?」 伊蒙德:教會宣講土地公義有責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在英美建巴力廟拱門計畫取消 (台灣國度復興報)
藝人同心見證 在耶穌裡有盼望 2016《愛•從心改變》百人決志接受愛 (台灣國度復興報)
尼泊爾將移除聖誕節放假 理由:印度教國定假日過多 (基督教今日報)
讚美之泉「台灣兒童暑期創意敬拜營」開放報名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