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3月29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新書出版》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從衝突到共融」研討會 歐偉昌: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由差異到趨同
(2017年11月25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

今年適逢宗教改革五百週年,香港教會及基督教機構均舉辦了不少紀念活動。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信義宗神學院及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亦於十一月十日,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合辦「從衝突到共融『教會改革五百週年』研討會」,是次研討會邀請到歐偉昌牧師、郭偉基神父、葉菁華教授及黃錦文神父,就分別從歷史及神學的角度看宗教改革及作出回應,另外由林振偉牧師和蔡惠民副主教來就香港處境論述合一運動的展望。當日研討會除了由講員就宗教革作出相應的分析和展望外,亦有分組討論和報告的時間,讓研討會參加者能一同對宗教改革的議題作反思及分享。

從歷史角度看教會改革

研討會先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長沙灣堂主任牧師歐偉昌主講,題目是從歷史角度看教會改革。歐偉昌以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普合運動)為主軸,分析歷史中天主教與新教怎樣由強調彼此間的差異,到今日普合趨同的關係。他認為牽動宗教改革浪潮,由馬丁路德所撰寫的《九十五條論綱》主要的核心內容是第五條關於教宗權柄的神學討論,路德的本意是作神學討論而非要挑戰教會或推動宗教改革,但是隨著事態發展,《九十五條》及相關的討論造成了教廷斗管治危機,以致需要作出回應。歐偉昌以天主教與新教的稱義教義為例子,指出在改革之始,羅馬天主教與新教的教義主張並沒有非常大的差異,只是日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天主教和新教亦在有意無意間強調彼此的對立和差異,例如馬丁路德所撰之《施馬加登信條》和天主教所召開之天特會議(Concilium Tridentinum),均使雙方的關係緊張和加深兩者之間的成見,亦埋沒了彼此神學主張的相似性,最終使得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差異日益增大,要直到近百年,天主教與新教的關係才重新趨向合一與共融。

歐偉昌以《有關成義╱稱義教義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簡稱JDDJ)為普合運動並普合文件的例子,並指出此一普合文件最為特別的地方是分別出兩種共識,包括天主教與信義宗均同意的「無爭議基礎」(並作為合一的基礎)以及「不損共識的差異」(仍舊指兩者之間仍然存有的差異),這兩種共識對於推動天主教與新教合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總結時提到,不論是《從衝突到共融:2017年信義宗─天主教共同紀念改革運動合一》(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還是JDDJ均是天主教與新教在普合趨同的合一之路上,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文件,除了是拉近兩者的重要神學建構,亦見證天主教與新教如何從衝突到共融。

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郭偉基神父同樣以從歷史角度看教會改革為題,回顧基督宗教過去數百年的改革。郭偉基在一開始便提到天主教在宗教改革以前,自十三世紀其實已經有數次由不同人發起的改革,雖然在宗教改革之前很多天主教內部提出的改革最終都是失敗收場,但是歷史上天主教改革實在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亦非只是為了回應路德而改革。郭偉基讓參加者了解,教會自十四世紀開始,其實就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管理問題,例如地方教會出現聖職買賣的問題。另外在十四世紀亦曾經發生西方教會大分裂,出現兩個,甚至三個教宗,最終教會要在十五世紀才重新合一。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教會處於不同的政治和權力衝突之中,組織無意、亦無法解決教會管理問題。在面對教會內部的問題,除了教會內的部份神職人員嘗試尋求改變的可能,亦有不少平信徒推動靈修的運動,希望能讓教會有所改變,他舉出十四世紀的神職人員胡司及十五世紀於西班牙的天主教改革運動為例子,帶出有不少新教改革的先驅者於宗教改革之前已經出現,不過郭偉基坦承這些先驅者有部份最後被當時的教會定為異端,甚至被處死。

郭偉基在講及十六世紀的教會歷史時指出宗教改革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過程,在改革歷史中不只有路德一個改革者,亦有加爾文、慈運理與重洗派的主張,而且路德的改革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不過路德的主張的確是一種對教會的挑戰,例如路德主張屬靈權力不應該高於屬世權力,另外不認同唯獨教宗可解釋聖經和唯獨教宗可以召開大公會議。在路德等人提出他們的主張後,天主教曾四次進行改革均失敗,一直要到天特會議的時候,才有更為實質的改革。在天特會議中,天主教會的改革重點放於主教之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例如貫徹主教單一教區制、在修院培訓合資格的神職人員等,他認為就算在宗教改革後,天主教仍然不斷改革至今。

在問答環節,有參與者問到為甚麼路德的宗教改革看似是「成功」的改革,郭偉基神父認為在路德推行改革的過程中,有相當多對其有利的社會環境與政治因素,使得路德能夠在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情況下繼續推動改革,並造成及後的影響。

天主教及新教神學的異同

研討會第二個環節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葉菁華教授及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黃錦文從《從衝突到共融》中的神學角度分析路德與天主教對稱義、聖經權威等神學問題上之異同。葉菁華認為《從衝突到共融》的重要性是此一文獻由天主教與信義宗共同撰寫,所以有兩者對重要神學觀念的理解與共識。他從《從衝突到共融》提到的神學範疇,包括稱義和成義的神學、聖餐、職事及聖經與傳統四方面來分析,天主教與信義宗之間合一的共識主要為何。他指出其實《從衝突到共融》有提及,即使在路德神學中,稱義與成義兩者之間的關係亦非常密切,路德透過用屬靈的婚姻來比較基督與人的關係,基督的義和人的罪在屬靈的婚姻關係裡,成為了彼此的產業。基於這種想法,雖然路德強調的義是外在的,但亦要成為人的內在改變,於是路德神學中稱義和成義其實是一體兩面,並非只強調稱義。這一種對稱義與成義的看法,不單只能促成與天主教的對話,亦與東正教的成神論相似之處,亦能成為彼此對話與溝通的基礎。

關於聖餐的觀念,葉菁華提到天主教與信義宗彼此的立場,可能比新教不同宗派更為相近,不過雖然天主教與新教各宗派對聖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都強調基督在聖餐中以不同方式的臨在,所以仍有對話的空間。而有關職事的部份,《從衝突到共融》一文件中亦有承認天主教與信義宗之間有很大的分歧,因為兩者對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理解,不過他相信在此一議題上天主教與信義宗可以有更多的討論。最後他提到天主教與信義宗對聖經及傳統的看法,他指出可能兩者本質上的相似,再加上經過多年的溝通和彼此理解,對聖經與傳統已有在新教各宗派之中並不存在的共識。最後他引用信義宗傳統神學家田立克對新教傳統的看法作為結語,認為新教的基本精神是拒絕將任何將相對之物視為絕對,抗議以有限篡奪無限的企圖,在這種本質中,新教亦需要自我批判,不能將其視之絕對。

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黃錦文亦同樣以《從衝突到共融》作為分析天主教與信義宗神學之間合一與共識的基礎。他提到目前信義宗和天主教雙方在相互理解、合作和尊重方面均有共識,認同合一多於分裂。他指出目前天主教學術研究的突破是認同路德所針對的天主教,並非是整個天主教,而是中世紀後期教會生活和教導的負面元素,並非改革運動的核心主張引致教會分裂,而是因為路德對當時教會狀況所作的批判。黃錦文主要就天主教的角度出發討論路德對成義、聖餐及聖經與傳統三方面的看法。他指出路德在稱義和成義的立場上,其實與天主教並無多大的差異,因為路德亦極其重視恩典具有轉化人的力量。雖過往天主教理解路德的稱義觀似乎否定了上帝恩典能轉化罪人的能力,但其實路德並沒有因強調外在的稱義而否定恩典在人內在轉化的能力,所以他認為在此稱義及成義的神學觀念上,天主教與信義宗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分歧。

提到成義的觀念,黃錦文指出現在很多人認為天主教認同以行為可以成義及新教認同因信心稱義本來就是錯誤的了解,因為不論天主教還是新教,都不會認為信和行為可以分開,唯有人因信更新,在行為中活出來,才能稱作是活的信仰。關於聖餐的理解,黃錦文亦同意路德並不如其同代部份改革家,他並不否定耶穌基督在聖餐中真實臨在,而是關注如何理解在聖餐中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天主教與信義宗並不有很大的差異。在提到聖經與傳統的神學理解時,黃錦文指出天主教與路德均認同聖經在信仰裡有絕對權威,造成差異之原因是雙方如何詮釋聖經,所以絕非有如有人認為天主教只注重教會傳統,而新教著重聖經,他認為這是錯誤的理解。

就香港處境論述合一運動的展望

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副院長林振偉及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校長蔡惠民分別以新教與天主教的角度對目前及將來的合一運動作反思與展望。林振偉牧師在回顧前先與參與者一同回顧過去天主教與新教在合一運動的努力,他提到十九世紀的禮儀運動是很重要的合一基礎,因為禮儀作為功能性的中介,能使教會趨向合一,而歷史上亦可見自禮儀運動之後,天主教與新教部份宗派的禮儀有趨同的傾向,因為天主教與各宗派都放下「門戶之見」,將禮儀中具有意義和能使人更親近上帝的部份融入教會崇拜的禮儀之中。再加上這種禮儀運動的發展與平信徒和教會底層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最終推動整個教會上層的轉變,體現於二十世紀後半葉完成的利馬禮儀(Lima Liturgy),亦成為了普世教會合一的共同聖餐禮儀。

提到展望的部份,林振偉認為「前人走過的路沒有白走,只要我們願意帶著『要問和該問的問題』繼續走下去。」他提到目前香港和世界各國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包括二十一世紀整個世界都不願意合作解決問題的氛圍與處境。另外,目前很多基督徒的教會觀非常含糊,各個堂會都很各自為政,並沒有走群體,自然就談不上合作和合一。最後他提到教會求同的合一之路現今已經走了十多年,但教會群體卻沒有存異的精神,他期待在未來教會群體在講求合一的同時,亦能接納不同傳統的差異,在這種求同存異的精神之中,繼續走合一之路。

最後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校長蔡惠民同樣以香港處境中的合一運動展望為題,與參加者一同思考和展望香港的合一運動。他提到教會合一的可貴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人的努力與合作並參與,合一文件的簽署就像是眾人合力推倒曾經將信徒分隔的高牆一樣。不過他以自身的經驗為例子,指出即使教會走在合一的路上,仍然會有很多「磚頭」而使得路途變得不平坦。例如目前合一運動只是教會高層的共識,而他們亦因為教會觀不同,而未能在合一運動路上更進一步,因為各宗派在推動合一運動的目標有所不同。另外,他提到合一運動亦未滲透到一般平信徒之中,很多信徒不明白甚麼是合一,仍然對教會合一抱持懷疑,甚至認為自己的傳統才是唯一的傳統。不過他提出合一是一條由下而上的路,本來就無人可以預知和籌劃,所以合一本就不是先有一個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前進的路,他以約翰福音十七章,被稱之為「大司祭禱文」來提醒參加者,就算合一之路的目標並不清晰,亦不能製造合一和合一的時間表,但走在這條路上的人知道這是對的,因為耶穌基督亦曾為門徒祈求合一,合一是天主的計劃及給予人的禮物,並需要人時常都預留空間給聖靈工作。

蔡惠民亦提醒與會者,合一並不是只有心靈上的共融,而應該是可以能見的實在,這種「你在我內,我在你內」是可以接觸和明白的。雖然合一有其爭議性,但其實即使每個傳統都有其對教會的理解和詮釋,但是各人仍有合一的基礎,因為所有人都藉著基督的洗禮加入教會,可以走向共融與合一。他認為上帝的三位一體,本來就是合一最好的典範,彼此不同,但又彼此為一體,「多元當中有合一就是聖三一的模型,亦是教會合一的模型,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人們能夠互相欣賞不同的教會傳統,甚至互相交換的時候,每一個教會都對大公教會有貢獻,每一間教會都需要向其他教會學習。最後他提醒參加者不應該「為合一而合一」,合一是為了讓世界相信,所以本是就有宣教的向度,是每一間教會都應有的本質,「雖然未知前路如何,但以耶穌的祈禱作為提醒,一同上路,就是合一路上的展望。」

在嘉賓講員的環節結束後,大會安排了一段時間讓與會者分組討論及報告的時間,該環節由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主任湯泳詩博士主持,讓參加者在聆聽到講員的講解後,與其他參與者分享的反思與想法,該環節主要討論宗教改革對今日教會的意義。就記者觀察所得,參與者都十分投入討論,每組亦有各自向在場的其他組別分享看法。在研討會結束前,大會邀請到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長林崇智作結束祈禱及祝福。

是次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信義宗神學院及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合辦,約有一百二十人參與。
歐偉昌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哈利路亞家教會餐廳教會歡慶3週年》若不是出於神 週週辦福音餐會豈能成就 (台灣國度復興報)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恆春基督教醫院陳志成院長 榮獲台大傑出校友肯定 (台灣國度復興報)
【直播影音】士林9米高環保聖誕樹公益點燈 號召千人把愛傳出去 (台灣國度復興報)
嘉義女中8年愛接力,全校班級資助22位國內外兒童 (基督教今日報)
從一位平凡會友回應呼召開始 「500隻火雞計畫」成立9年,祝福上千家庭 「謝謝你讓我們吃飽」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陳雪梅

願眾多天主教修士,神父及會友們,都能熟讀聖經,並求神光照,讀出神話之真意.

發言日期: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