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5月1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敬拜始於一位被刺穿的上帝

印度教的信徒透過極端的奉獻來與他們的神靈相遇。但我們的上帝首先來到我們身邊,領我們信靠祂。
(2025年02月1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Esther Shin Chuang)身為一名剛遷居馬來西亞的新住民,當我在2022年第一次見到大寶森節的儀式時,我非常震驚。男子的背部被金屬鉤刺穿,掛著裝滿牛奶的壺,三叉戟穿透他們的臉頰與舌頭。信徒們用鉤在背上的繩索和鐵鏈,將輪子上的神龕拉到廟宇。

再過一陣子,在當年的中元節及九皇齋期間,我又見到華人鄰居們用長鉤子刺穿臉頰,在滾燙的炭火上行走,向他們的神靈表達虔誠之心。

身為一名在美國長大的基督徒,我對這些極端的宗教儀式感到震驚。在我的新家——馬來西亞檳城——這座有著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州,約45%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37%信奉佛教,8%信奉印度教,以及4%的基督徒。

當我逐漸與來自不同信仰的鄰居相識,我開始理解這些宗教儀式背後更深層的靈性意義。在多數情況下,「穿刺」是一種懺悔、奉獻,或渴求祝福的表達方式。這些行為象徵著信徒願意付出一切,好與神靈建立連結。

同時,我也注意到,一些基督徒鄰居同樣渴望透過「虔誠的行動」——或許不是穿刺,但以其他方式——來尋求與上帝的相遇。

這並不令人意外。走在檳城街頭,隨處可見供奉神像的小神壇,無論是在商店還是街角,每天都有人燃香、合掌低頭祈求祝福。在這樣的環境中,我的基督徒鄰居怎能不受到這種普遍的敬拜方式的影響呢?

然而,當我越深入思考其他宗教的敬拜方式,我越發感受到基督信仰的「奇怪性」——及其美麗之處。

在我們尚未敬拜上帝之前,祂已透過耶穌的受難與十字架上的死亡來尋找我們、拯救我們。與其他宗教的穿刺儀式不同,基督雙手及雙腳上的釘痕,顯明的是上帝為了領我們歸向祂所付出的犧牲。

痛苦的虔誠行為
大寶森節 (今年在2月11日) 是為了紀念印度教女神帕爾瓦蒂 (Parvati) 賜予兒子穆魯甘 (Murugan) 一把神聖的長矛 (Vel) 幫助他戰勝惡魔蘇拉帕德曼 (Surapadman) 的節日。

信徒們會背著「卡瓦迪 (kavadi,意為重擔)」來尋求穆魯甘的幫助。這些半圓形的木製或金屬結構可重達30公斤,上面通常裝飾著孔雀羽毛、鮮花和神像,架在信徒的肩膀上。

「背著卡瓦迪通常需要在身上穿刺/穿孔來將它固定在身上,」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世界宗教教授胡壽智 (Jeffrey Oh) 說。「這種自我犧牲的儀式旨在戰勝內心的魔鬼,並獲得穆魯甘的祝福。」

許多背負卡瓦迪的信徒表示,這個過程會讓他們進入恍惚狀態,因此感受不到疼痛。整個節慶儀式在48天的準備期結束後舉行,在準備期期間,信徒們必須遵循特定的飲食、儀式和祈禱。

胡教授指出,這些穿刺行為也是一種贖罪方式,用以清除信徒的罪孽。在印度教信仰中,人們必須透過討神明喜悅的行爲,才能獲得神祇的幫助,無論是為了今生的庇佑,還是來世投胎到更高的種姓,或甚至達到摩揭陀 (moksha)——從輪迴中解脫。

另一方面,對佛教徒、道教徒和信奉華人民間信仰的人而言,中元節的穿刺儀式則是一種標誌,象徵著被靈體附身,從而成為媒介來為信徒賜福。根據華人傳統信仰,中元節期間,地獄之門會打開,讓遊魂野鬼在人間遊蕩。

為了安撫這些靈體並防止它們傷害家人,人們會供奉食物、燒紙錢和香,並以戲曲表演娛樂鬼魂。此外,這也是個向神靈祈求祝福及好運的時刻。

參與穿刺儀式的人必須經過嚴格的準備,例如禁食或茹素,好讓靈體能顯現於自身,使信徒們得以接受庇佑。

「如果說大寶森節的穿刺是為了『懺悔、悔改或還願』,那麼華人傳統節慶中的身體穿刺行為,則更著重於『祈求順遂、成功,或彌補過錯』,」曾信奉佛教及印度教的馬來西亞牧師馬克 (Mark Tan) 總結道。

穿刺儀式同樣在九皇齋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個道教節日通常落在9月或10月,信徒穿刺在身的不僅是金屬長針或劍,甚至還包括旗幟、檯燈、自行車,甚至其他日常用品。與中元節相似,這些穿刺標誌著被靈體附身,成為媒介來為他人賜福。然而,胡教授補充道:「有些信徒會主動穿刺自己,作為虔誠與懺悔的象徵,因為他們相信九皇爺能賜予財富與長壽。」

我和丈夫Tony討論了這個現象。他是一位宣教學學者,最近剛寫了一本探討基督信仰與台灣民間宗教的書。他指出:「對基督徒而言,敬拜的起點是上帝——祂是誰,以及我們應當如何敬拜祂。但對華人民間信仰來說,敬拜的出發點是人:我們需要什麼,以及我們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他強調,民間宗教的核心問題並非「這些神祇是否是真的?」而是「他們是否真能滿足我的需求?」

對基督信仰的影響
事實上,這種信仰模式並不限於來自華人民間信仰,或印度教背景的基督徒。許多基督徒——無論其文化背景為何——都深受這種「透過表達自己的虔誠之心來獲得上帝的祝福」的思維影響。有些基督徒認為,透過長時間、辛苦的禱告或自我犧牲的奉獻,可以提高上帝回應禱告的機率。

在《為神的榮耀》(For the Glory of God) 一書中,丹尼爾·布洛克 (Daniel I. Block) 寫道:

今天,許多基督徒對敬拜的理解與異教徒並無太大區別,唯一的不同或許只是基督徒敬拜的上帝是唯一的一位神,而其敬拜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根植於聖經的傳統。這種敬拜方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脫節,成為一種基於對上帝的義務感,以及渴望贏得祂恩寵的宗教活動模式。

有時,異教崇拜模式對基督徒的影響細微得不易被人意識到。身為一名牧師及敬拜學教授,我經常遇到一種錯誤的觀念,即「敬拜是從人類尋求上帝開始,然後上帝回應。」這種想法在許多敬拜領袖的開場詞中表現得很明顯,也反映在一些敬拜詩歌的歌詞裡,例如Hillsong的〈You will Come〉這樣唱道:「祢會來的/願祢的榮耀降臨,回應我們的呼求。」這類言詞可能會讓會眾默默地誤認,是人的尋求啟動了與上帝的相遇,而非上帝首先主動來到我們中間。

確實,我們的上帝悅納我們憑信心所獻的供物 (來11:4),也回應我們的呼求 (詩 118:5)。但是,這些敬虔的行為並不是基督教敬拜的前提。上帝並不會因為我們沒有先獻上供物,就延遲施予祂的恩典與愛。與印度教諸神及華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不同,我們的上帝並沒有等待直到我們先表達對祂的虔誠才施行拯救。

約翰在《約翰一書》4:10中寫道:「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這段經文清楚地顯示,上帝才是救贖關係的主動者。當我們尚未愛祂時,祂已愛了我們;當我們尚未尋求祂時,祂已來尋找我們。這是貫穿整本聖經的救贖模式,是上帝與以色列立約關係的核心,並貫穿基督教的敬拜方式。

康斯坦斯 (Constance Cherry) 在《敬拜建築師》(The Worship Architect) 一書中寫道:「上帝邀請我們來敬拜。敬拜不是我們創造的,也不是我們策劃的活動。相反地,敬拜是當我們回應一位真實存在的神……當我們以越來越深刻的方式對上帝的邀請說『是的,我願意與祢相遇』時,敬拜就發生了。」

因此,我們的敬拜是對上帝所成就之事,以及祂的本性的回應。上帝創造了我們,並以祂的愛救贖了我們,因此我們敬愛祂。我們本該因自己的過犯而受懲罰、被刺穿,但上帝選擇讓祂的兒子代替我們受苦;耶穌背負了我們的痛苦,擔當了我們的憂患,為我們的過犯被刺傷 (賽53:4-5) ——祂並非在恍惚的狀態下為我們做這一切,而是真實經歷極大的肉體痛苦、乾渴,甚至被上帝離棄的感受。為此,我們的敬拜——禱告、唱詩、感恩及奉獻——都是對上帝犧牲之愛的回應。

這正是基督教敬拜與其他宗教敬拜的根本區別:基督教的敬拜並非由我們的需求所驅動,而是我們對一位良善慈愛之神的回應——對祂前來尋找我們的回應。

馬克牧師在回顧自己過去的信仰經歷時說,「在印度教和佛教中,敬拜往往是一種負擔,過程既繁瑣且難預測結果,總是有透過供奉才能取悅神祇的需求,」他補充道:「但敬拜耶穌自始至終是感恩的回應,因為祂已賜給我們在永恆裡與上帝和好所需的一切。」

莊以斯帖 (Esther Shin Chuang) 擁有敬拜學博士學位,是位屢獲殊榮的音樂會鋼琴家、敬拜領袖,並在東南亞六所神學院擔任教職。她與丈夫共同牧養馬來西亞檳城的《喬治市浸信會》 (Georgetown Baptist Church) 。

 



其他新聞快報
伊甸輔具清潔巡迴 台南場暖心登場 (教會公報)
台南女青慶四十 藝術展覽呈現創造之美 (教會公報)
樂齡產學合作 真理大學與伊甸基金會簽訂MOU (教會公報)
韓國年度最賣座愛情電影《30日》:夫妻關係從濃情蜜意變人間煉獄,「3個微習慣」回到起初的愛 (基督教今日報)
想再次靈裡興旺?走一趟聖地禱告行旅,陳光道:從深處找到使徒感動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