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5月1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我的中國鄰舍不是尼尼微人

約拿書對來自香港和中國的基督徒之間的和睦相處發出清晰的呼召。
(2025年02月1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三年前,我正在進行一項關於〈英國華人社群與聖經〉(BCCB) 的研究。我聯繫了幾間香港背景的教會,希望能夠訪談他們的牧師或會友,然而卻遲遲沒有收到回覆。我試著透過電子郵件再次跟進,結果仍然是石沉大海。

當我與一位住在英國的香港朋友分享這件事時,她告訴我,她對我的遭遇並不感到意外。「你的名字聽起來像典型的大陸人名字,這可能讓他們不願意回應你,」她說。

根據她的建議,我決定改用英文名字再發一次郵件。這次,我收到了回應。然而,這個經歷讓我心情沉重,因為它突顯了華人基督徒之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與隔閡。

目前,英國的華人教會正經歷爆炸性的成長,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因於移民潮的湧入。自從中國政府在前英國殖民地香港頒布嚴厲的國安法後,截至去年,英國政府已接納了超過20萬名持有英國國民海外簽證 (BNO) 的香港人。

然而,這種對華人教會增長的正面印象,其實是個脆弱的泡沫,隨時可能破裂,因為香港基督徒與大陸基督徒之間的分裂依舊存在。

我曾目睹這些張力所帶來的後果,例如基督徒按照背景自行劃分群體,選擇與相似背景的人一起聚會,甚至因政治意見分歧在社群媒體上彼此詛咒。

來自中國大陸的人說普通話,成長於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下,宗教接觸相對有限;而香港人說廣東話,曾經擁有較大的政治與宗教自由。某些刻板印象——例如香港人普遍認為大陸人落後且缺乏文化——仍然十分常見。

此外,許多移居英國的香港人強烈反對中國共產黨 (CCP),這更進一步加劇他們與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之間的緊張關係。

然而,許多教會選擇對這些政治、社會及溝通上的裂痕視而不見。大部分基督徒視政治為禁忌話題,以維持表面上的和平,即使意識形態上的對立仍暗潮洶湧地發酵。

在一個意識形態分歧嚴重到似乎無法彌合的處境中,實踐《希伯來書》12:14的教導是極具挑戰性的:「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然而,《約拿書》能夠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真正的「使人和睦」之道。上帝邀請我們積極尋求彼此的和睦,鼓勵我們與那些我們可能想要迴避的人來往,溫柔地挑戰自身的偏見,並在分裂處努力追求和解。

為了探討英國華人教會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在這種環境中培育華人基督徒彼此和睦之心,我在2022年受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委託進行研究,訪談來自中國和香港的教會領袖。

與這些華人基督徒的對話,進一步揭示了我先前提到的「脆弱泡沫」所承受的壓力,顯明民族主義情緒往往掩蓋了基督信仰中彼此相愛——甚至愛仇敵——的呼召。

在我訪談的45位教會領袖中,有41位表示,近年來,維繫會眾之間的合一變得愈發困難。「我教會有一群年輕人,因為對中國及香港的政治立場不同,拒絕與想法不同的人在同一個空間禱告,」一位來自倫敦華人教會的主任牧師告訴我。(出於研究保密考量,受訪者的姓名均未公開。)

此外,僅約55%持BNO簽證的香港基督徒認為可以信任大陸人,相比之下,接近四分之三 (74%) 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信任英國白人。

許多香港移民更願意參加英國當地的英語教會,但「不是因為這些教會更好,而是因為他們在其他華人當中感到不自在,」這位在倫敦的主任牧師補充道。

一些香港基督徒甚至擔心華人教會內可能存在間諜。(去年12月,英國法院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一名與安德魯王子關係密切的中國大陸男子入境。)

相比之下,大陸基督徒往往對那些僅服事香港移民的新興教會抱持懷疑態度。在他們看來,這種「排他性」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而非聖經原則。

在〈英國華人社群與聖經〉(BCCB) 的研究中,大陸基督徒在討論地緣政治問題時,也展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立場。

「中國共產黨無可否認地為中國帶來重大的經濟發展,讓數百萬人擺脫貧困,」一位在英國的大陸教會聚會的長老表示。「許多對中國的批評,是基於對這個國家根深蒂固的偏見,有些人甚至因此合理化對華人的仇恨。」

這種不信任及論斷的情緒如此強烈,以至於在同一座城市裡,講普通話的教會與新成立的香港教會幾乎毫無往來。

但這並不僅僅是現代的英國華人教會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在聖經裡一位憤怒的先知身上也能看到相似的情境。

約拿因上帝向尼尼微人施恩而深感不滿,因為約拿認為他們是「別人」,不是以色列人。約拿近乎抱怨地對上帝說:「這就是我急速逃往他施的緣故!」(約拿書 4:1-2)

直到約拿被困在大魚腹中,他才真正面對自己的無助及對上帝憐憫的需求。「我要說:救恩出於耶和華!」約拿在禱告的最後呼喊 (約拿書2:9)。

在這一刻,約拿開始意識到自己何等需要上帝的憐憫——而這正是他極力不願施予他人的恩典。這為他拆解自身的偏見及自以爲義的心奠定基礎。然而,即便整座城悔改歸向上帝,約拿仍無法用上帝的眼光看待尼尼微人。

後來,上帝問這位悶悶不樂的先知:「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我豈能不愛惜呢?」 (約拿書4:10-11)

上帝對約拿的提問是永恆的提醒:祂的憐憫無遠弗屆。我們蒙召要以同樣的憐憫去接納那些我們可能難以接受的人。

我們要向他人展現上帝已向我們展現的恩典及溫柔之愛。如果我們只專注於彼此的不同,將對方標籤為「別人」,甚至是「敵人」,我們便偏離了上帝的心。

當然,英國華人教會不完全等同於約拿與尼尼微人的衝突。然而,BCCB的研究顯示,香港基督徒與大陸基督徒往往視彼此為「尼尼微人」,彷彿對方不在上帝救贖的計畫內。

要真正促成香港與大陸基督徒之間的和睦,我們首先需要像約拿在魚腹中那樣,學習謙卑與悔改。聖經呼召我們讓「眼上的鱗片掉落」,使我們能夠看清彼此相同的敗壞及對救主的迫切需求。

約拿的故事促使我們反思:「我們是否滿足於維持表面上的和平,選擇逃避艱難的對話,讓更深層的問題持續懸而未解?」上帝沒有讓約拿簡單地避開尼尼微人,而是呼召他去接觸、以恩典對待那些他不喜歡的人。

在英國華人教會的處境中,追求和平需要基督徒們營造這樣一種空間,讓個人與集體間的張力能被坦誠且富有憐憫地討論。良好的解決方案始於良好的提問,而這需要人們帶著真誠的好奇心,並願意承認這些對話可能會帶來的尷尬和不舒服。

在英國華人教會中,成功的促進彼此和睦的案例仍十分稀少。關於彼此之間「分裂的情況」的對話仍被視為禁忌。然而,一些希望的曙光正在浮現,例如「漢語公共神學學會 (Society of Chinese Public Theology)」這一新成立的組織,致力於鼓勵圍繞著敏感議題進行開放的對話,討論主題包括基督徒對戰爭的回應及參與政治上的抗議行動等。

我為BCCB研究所做的調查,也可視為邁向和睦的一步。在訪談香港及大陸的教會領袖時,我學會放下自己的預設立場,專注於聆聽他們的故事、掙扎及盼望。我曾與來自香港的基督徒一起哀慟、流淚並禱告。

最終,真正的和睦必須根植於彼此相愛。讓我們在不帶論斷或敵意的情況下,直面那些潛在的張力,因為我們都是同一位聖靈所連結的同一個身體 (以弗所書4:4-6)。約拿的故事提醒我們,我們可以信靠上帝無限的恩典,去擁抱與我們不同的人,並學習向他們展現憐憫和愛。

黃寅軒 (Yinxuan Huang) 為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研究經理。

圖說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WikiMedia Commons
 



其他新聞快報
富強教會福音主日 美聲歌手姜宜君見證主恩 (教會公報)
世界公禱日 擁抱奇妙受造我 (教會公報)
為緬甸祈禱 關注受迫害宗教 (教會公報)
部落媽媽心聲,台灣世界展望會用「原鄉蔬菜箱」共襄培力,以愛灌溉 (基督教今日報)
越忙碌、越要遇見神!不是默默等候,隨時隨地用靈修默想「接」上神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