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Stefani McDade CT Staff)青少年時期,我和一位朋友共同帶領了人生第一個小組,由教會的一位較年長的姊妹指導。在一次討論信仰的聚會中,我決定坦誠分享自己對上帝的質疑,希望藉此鼓勵其他人也敞開心扉。
聚會結束後,那位姊妹把我拉到一旁,提醒我要為小組樹立良好的榜樣。她的語氣溫和,但話語卻十分明確:對一位正在成長的領袖而言,懷疑的心是不合適的。
多年來,我在信仰上的懷疑有所轉變。如今,我不再懷疑上帝的存在或身份,但仍然會掙扎於理解祂的主權及良善,困惑於祂的作為——或不作為——為何有時與我對祂的認識似乎不符。
而我並不孤單。根據2023年Lifeway Research的調查,只有一半的美國人對上帝的存在毫無懷疑;而在有基督教背景的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曾經歷過「長時間」懷疑信仰的時期。
當然,信仰上的疑惑並非現代人才有的問題。自伊甸園以來,人類就一直掙扎於是否要信靠上帝。聖經形容「懷疑」是我們墮落後的人性的普遍特徵——即便是最聖潔的人也無法倖免。從亞伯拉罕及撒拉,到新約「疑惑的多馬」,不確定感是上帝子民千百年來的共同印記。教會歷史上無數聖徒都曾與內心的不信抗爭,其中許多人經歷了聖十字約翰 (John of the Cross) 所形容的「靈魂的黑夜 (dark night of the soul)」。
然而,近十年來西方社會質疑信仰的人持續上升,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基督教信仰的逐步衰退。在美國,這一現象被稱為「大離教運動 (The Great Dechurching)」,約有四千萬名曾經參與教會的基督徒如今不再出席聚會。
根據巴納研究機構的數據,美國人最常見的信仰疑惑來源,除了「人類苦難」和「世界上發生的衝突」外,還包括「宗教機構過去的事蹟」及「宗教人士的虛偽」。教會內的各種醜聞提醒我們,宗教的確很容易被武器化,而許多基督教領袖及機構的確曾將信仰用於邪惡之途。
我自己也曾親身體會,教會對持疑者而言,往往不是個友善的地方——多年來,許多人努力試圖改變這種印象。人們太常選擇譴責持疑者,忘記《猶大書》1:22的勸勉:以恩慈對待存疑心的人
然而,儘管教會確實還有許多空間可以更加包容在信仰上掙扎的人,我們也必須警惕另一個極端。也就是說,在我們努力鼓勵持疑者、避免將確信變成攻擊人的武器的同時,也不能失去我們被呼召成為信心之民 (people of faith) 的使命。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個充滿懷疑的世代——是個不輕易相信、盛行將宗教解構的時代,質疑的氛圍幾乎滲透至我們呼吸的空氣中。無論是意識形態光譜的哪一端,那些全然信靠某一套信仰體系的人,往往被視為天真的「待宰羔羊 (sheeple)」,被人批評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或沒有「自己做功課」。
如果我們不加留意,教會也可能步入這樣的文化趨勢,開始迎合懷疑論,甚至將憤世嫉俗奉為圭臬。有些基督徒認為,在信與疑之間不斷拉扯才是自然,甚至健康的現象。少數人則進一步聲稱,信仰本身「需要」疑心的存在,才能正常運作——甚至將懷疑視為一種應該培育的美德,而不是需要憑信心持續克服的張力。
起初,這樣的說法可能會讓那些偶爾在信仰上掙扎的人感到安慰。但對於像我這樣曾深陷長期懷疑之苦、甚至近乎絕望的人而言,這種論調反而更令人沮喪。在那些日子裡,我所能抓住的一絲盼望,就是相信我的疑惑只是暫時的,並且終有一天,我能重新擁有一些基督徒似乎與生俱備的、堅定且充沛的信心。
聖經告訴我們,信心非常的重要:「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希伯來書 11:6)。
經文一再稱頌單純、依賴性地、像孩子般的信靠,並勉勵我們要像順服的羊,而非悖逆的山羊 (約10:27;太25:32-33)。雖然我們天生擁有的信心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們都被呼召要「按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來生活 (羅馬書12:3)。
以我的丈夫為例,他擁有《哥林多前書》12:9 所列的「信心的恩賜」。在我們的婚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他在危機發生時平靜地說:一切都會互相效力的。我會追問:你怎麼知道?他總是回答:我就是知道。
然而,對像我這樣的人——既飽受焦慮症的困擾,同時又擁有神學學位——而言,丈夫那種毫不動搖的信心有時反而會讓人惱火。
這並不是說他從未經歷過會動搖信仰的困境。我們第一次的懷孕以流產告終,而後來女兒的誕生則伴隨著一場驚心動魄的危急情境——當時,丈夫大半夜的不得不在醫院走廊狂奔,大聲呼救。
然而,他始終以身體力行的行動挑戰我,並活出聖經對信心最簡潔的定義:信心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 (希伯來書11:1)。
正如作家史渥伯達 (A.J. Swoboda) 所說:「信心在奧祕的張力中茁壯成長,在我們無法完全理解時仍選擇信靠。」信心的核心不是掌握所有答案,而是信靠那位掌握答案的主——有時甚至是盲目的信靠。
當多馬觸摸到復活的主,終於相信時,耶穌對他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耶穌也曾告訴門徒:「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但這信心必須是不摻疑惑的,經上說,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太21:21-22;雅各書1:6, 8)。
在過去的靈性掙扎中,我就曾是那個被風吹蕩的波浪,我可以親身見證,這節經文精準描繪了懷疑所帶來的內在動盪。
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理論告訴我們,大腦天生渴望解決矛盾,而長期處於不確定的狀態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心理重擔。正如神學家伊斯特 (Brad East) 在《今日基督教》這篇文中所寫的:「懷疑更像一架梯子,而不是一個家。」
也許正因如此,我們已經開始看到,(美國) 近期的文化潮流,正從持續已久的質疑逐漸回歸相信。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信仰解構運動——即大量信徒離開信仰或重新思考信仰體系的浪潮——可能正在放緩。而「無特定宗教者 (nones,即不認同任何宗教) 」和「已離教者 (dones,即離開教會的人) 」迅速增長的趨勢也已趨平穩。
同時,許多意想不到的歸信故事也不斷湧現。從名人、網紅到文化精英及學者,許多備受矚目的人物正以我們想像不到的方式走向耶穌,或至少願成為「文化上的基督徒」。一次又一次,基督信仰證明它能從懷疑的灰燼中興起。
「沒有比那些渴望相信,卻充滿疑慮的人所經歷的痛苦還更大的痛苦了,」作家芙蘭納莉·歐康納 (Flannery O’Connor) 曾在寫給一位在靈性上掙扎的朋友的信中如此寫道,「但在我自己的生命裡,我看見這是使我的信仰深化的過程。」
我相信,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堅定的基督徒,因為許多不滿現狀的懷疑者正在尋找這樣的人。他們渴望看到一種堅韌不拔的信心——不是那種輕浮膚淺、讓人無法產生共鳴的信心,而是一種經歷試煉、承受了考驗、最終得勝的信心;一種曾直視沒有上帝的虛無深淵,卻最終選擇不跳進深淵的信心。
像這樣激勵人心的力量可以從歷世歷代的聖徒身上找到——那些在疑惑掙扎中仍堅持信仰的人。
神學家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和我一樣,曾與心理健康問題搏鬥,他甚至稱憂鬱症為自己「最忠實的情人」。在他化名發表的著作中,他寫道:「懷疑是思想上的絕望」,而絕望則是種「致命的疾病」。
齊克果承認懷疑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他說:「我想我有懷疑一切事物的勇氣」,但他也說:「整個基督教信仰最關鍵的定義之一,就是『罪的對立面不是美德,而是信心。』」
我們的疑惑有時確實能帶來啟發,但耶穌呼召祂的門徒憑著信心行事,而非憑著懷疑行事。正如使徒保羅所說:「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羅14:23)。懷疑,是人的本性,但信心是超自然的。正如齊克果所言,信心是一種「跳躍」——而「沒有風險,就沒有信心;風險越大,信心就越大。」
今日,我們的身邊仍有許多靈性上的巨人,他們的信心是教會賜給疑惑者的一份禮物。但除了為靈性掙扎的人禱告 (這當然是最好的起點!),這些人還能如何提供幫助呢?
答案既不是冷酷的指責與定罪,更不是那種忽視別人在靈性上掙扎的心靈雞湯式的樂觀陳腔濫調。
堅定的基督徒——特別是那些身上帶著過去屬靈創傷痊癒後的傷疤的人,可以提供比「帶著同理心的傾聽」、「籠統的勉勵之詞」或「客套的代禱」更多的幫助。
是的,我們有自己生命的見證——我們公開地見證上帝向我們顯明自己的方式。我們不應因害怕「分享自己的見證會導致正在信仰裡糾結的朋友疏離我們、感覺羞愧」而退縮,因為我們的見證所誇耀的不是我們自己,這些見證可以成為拋向他們的生命線。
我們的見證就像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 裡的「圖騰」——是上帝過去曾信實於我們的個人標記——當人生恍如一場夢,甚至是惡夢時,它們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這些見證如同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立起的紀念石,作為祂信實應許的見證 (約書亞記4:4-9)。我們需要這些超越自我的、有形的記號,來將我們靈魂的錨定扎在真理中。
我真心地感恩,耶穌沒有讓我們獨自走在這條信仰之路上,而是差遣聖靈,住在並透過教會繼續在祂在世上的身體裡與我們同在。聖經清楚表明,基督徒生命中的每項任務——包括重建我們信仰的支柱——都被上帝設計為要在群體中完成的任務。
正如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所說,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也在弟兄姐妹的見證中、在人口中尋找並發現祂活生生的話語。因此,基督徒需要另一位基督徒對他宣講上帝的話語,在他軟弱和困惑時,必須一次又一次地聽見這樣的宣講,因為單憑自己,他無法幫助自己。
懷疑會在孤立中茁壯成長。事實上,撒但最擅長的工作,正是在沒有任何人為我們說話、向我們宣講更美之道時,對我們進行攻擊。
聖經告訴我們,缺乏信心的盾牌的人,無法抵擋仇敵的攻勢 (以弗所書6:16),這使他們更容易陷入撒但自伊甸園以來一直在進行的詭計——讓我們懷疑上帝的良善、信實與主權。
然而,在聖經中最震撼人心的場景之一,使徒約翰看見撒但 (其名字的意思為「敵人」或「控告者」) 被耶穌和聖徒們戰勝:
「那在我們神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的,已經被摔下去了。弟兄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啟示錄12:10-11)
最終,我們在信心上的質疑並非透過辯論或經歷得以驅散。唯有耶穌的血,以及那血在我們生命裡產生的見證,有權能勝過魔鬼的詭計——勝過那不斷徘徊、吞噬和控告人的惡者 (彼得前書5:8)。
每當我們將自己的信心借給 (或支撐著) 信心軟弱的弟兄姊妹,直到他們足夠強壯能獨自承擔時,我們便是在與黑暗的權勢爭戰。
最終,我們的救恩並非建基於我們的信心,而是建基於耶穌自己。耶穌才是我們最終的紀念石,是我們的房角石。因此,我們定睛仰望祂,因祂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希伯來書12:2)。
信心並不意味著我們永不會懷疑,而是意味著我們足夠信任祂,以至於願意將疑問帶到耶穌面前,知道祂絕不會因我們的不信、憤怒或質問而離去,反而會靠近我們,並邀請我們也靠近祂 (雅各書4:8)。
這樣的信任雖然簡單,卻並不容易。歐康納在寫給那位質疑的朋友時曾說:「相信,比不相信要困難得多。」但對於任何正在掙扎的人,我願重述她的建議:「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相信,懇請至少做到這一點:保持開放的心。讓你的心向信心敞開,保持對信心的渴望,不斷向祂尋求信心,然後把接下來的事交給上帝。」
即使此刻你唯一能做的,哪怕只是輕聲低語一個禱告,也讓它成為你小小的芥菜種信心:「主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藉著上帝的恩典,這已足夠。
Stefani McDade為本刊的神學編輯。
圖說 Illustration by Xiao Hua 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