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Esther Shin Chuang)我是在南韓春川的牧師家庭長大的。除了用餐時間外,我很少在家與家人一起禱告。當我們ㄧ家人分開生活後,要一起禱告變得更加困難。12歲那年,全家為了我的音樂教育移居美國,一年後,父親返回韓國繼續他的事工。
每逢暑假,我、母親和弟弟會回韓國探望父親,偶爾也會和他一起參加每天清晨5點的禱告會。即使我總揉著惺忪的睡眼、努力壓抑哈欠,但看到父母在天亮前懇切地禱告、敬拜上帝的榜樣,仍讓我印象深刻。
我是在教會學會禱告,也是在教會學會敬拜上帝。在家裡,當我發燒時,父親會為我按手禱告;當我與朋友發生衝突時,他也會透過電話為我禱告。但我們各自進行靈修,全家人很少在教會之外的時間一起敬拜上帝。
直到20多歲攻讀敬拜學博士時,我才真正接觸到「家庭敬拜」的概念。當時我已結婚,正計畫生育孩子,因此這個概念格外吸引我的注意。
唐納德·S·惠特尼 (Donald S. Whitney) 在《家庭敬拜》(Family Worship) 一書列出了如申命記6:7等經文,其中上帝吩咐祂的子民要將祂的誡命刻在兒女心上:「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惠特尼清楚指出,上帝的心意是人們在家庭裡一同敬拜祂。
他寫道:「僅僅每週一次或兩次的教會聚會,未必能讓你的孩子深刻體會到上帝的偉大與榮耀,以至於在離開家後,他們仍渴慕追隨祂。這就是家庭敬拜如此重要的原因。」
在我曾經聚會或拜訪過的亞洲教會中,家庭敬拜從來不是教會優先考量的事項,因為教會事工往往被置於家庭之上。教會活動繁忙,服事及聚會常將父母從家庭中拉走,而非促使他們與家人更親近。此外,亞洲的父母通常工作時間冗長,能與孩子共度的時間有限。
然而,一些亞洲教會領袖已開始意識到,應以家庭為單位的讓教會家庭積極承擔起門徒訓練子女的責任。亞洲福音聯盟 (Asia Evangelical Alliance, AEA) 將其2024年大會主題定為「不門訓,就滅亡 (Disciple or Die)」,明確傳達這個信息:如果基督徒不專注於門訓自己的下一代,教會將會消失。
在菲律賓,牧師常會被視為羊群唯一的屬靈領袖,因此許多基督徒不認為在家裡還需進一步的門徒訓練。基督大使命團契 (ㄧ間位於馬尼拉的巨型教會) 的牧師彼得 (Peter Tan-Chi) 在電子郵件採訪中表示:
「許多父母依賴教會的課程或主日學來培育孩子的屬靈生命,但這忽略了《舊約》所描述的由家庭主導門徒訓練的重要性。」
他向會眾強調:「每個家庭都是一個門徒訓練小組」——父母可以透過禱告、坦誠的對話及跟孩子一起服事來成為他們信仰的榜樣。
亞洲其他地區的教會也開始有所行動。亞洲福音聯盟 (AEA) 兒童事工主任羅薩里奧 (Gwen de Rozario) 表示,在首爾南部的水原市,Pungsunghan教會的家庭會在主日前幾天的日子,先一起討論即將在講台上宣講的經文。接著,教會按照年齡分組進一步查考經文,各個家庭則在一週內有各自的靈修小組。「過去較為權威式的父母開始與孩子對話,並更加理解他們,」德羅薩里奧說。
當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我和丈夫也開始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家庭敬拜傳統。我們會一邊搖著新生兒,一邊唱《耶穌愛我》,讀一小段聖經,然後一起禱告。雖然有時我們的敬拜會被女兒響亮的哭聲打斷,但這漸漸成爲她甜美的睡前儀式。當她進入學步期後,我們開始為她讀兒童聖經,並配合動作唱敬拜詩歌,她常在家庭敬拜中開心地咯咯笑。
然而,當我們的家庭從三口變成四口後,這項屬靈操練變得更加困難。我們需要兼顧幼兒與新生兒的需求,有時光是讓孩子上床睡覺就已消耗所有時間。有客人來訪時,我們也會忘記進行家庭敬拜。後來,我們全家搬到馬來西亞,丈夫因工作繁忙,經常到晚上九點才回家,原本每天進行的家庭敬拜漸漸變得遙不可及。等我意識到時,我們已停止家庭敬拜整整三年了。
2024年,我在孩子於檳城就讀的學校參加每兩個月舉行一次的媽媽禱告會。那天,同為母親的瑪格麗特帶來一些經文卡,卡片上有讚美上帝作為的文字。她說,這些經文卡片幫助她的孩子背誦聖經,也指引他們如何禱告,已成為她們家庭敬拜的一部分15年之久。
十五年?我驚訝不已。我特地坐下請教瑪格麗特是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堅持這項操練。她說,這一切始於她閱讀約翰·麥克阿瑟 (John MacArthur) 所著的《聖經如何教導為人父母》(What the Bible Says about Parenting),其中一句話深深觸動了她:
當外界的影響力比父母更深地塑造孩子的品格時,父母便在職責上失敗了。上帝將養育兒女,使他們在主的教導和勸誡中成長的責任交在我們手中,而我們將來要向上帝交帳,因爲我們是管理這份寶貴禮物的管家。
這段話刺入瑪格麗特的內心。她的孩子當時還年幼,但她渴望將基督信仰傳承給他們。意識到自己需要積極地訓練子女作主的門徒後,她決定每天進行家庭敬拜。
瑪格麗特每天早上6點前準備好早餐,讓丈夫和三個女兒能在餐桌前一起敬拜。她選擇早餐時間,因為這是全家唯一能固定共進的一餐。在這一小時內,全家人一起讀聖經、認識上帝、唱敬拜詩歌並禱告。
多年來,瑪格麗特與丈夫帶領孩子學習上帝的屬性、一起讀清教徒的禱告本《異象谷》(The Valley of Vision)、為未得之民禱告,並背誦《威斯敏斯特教理問答》。瑪格麗特負責規劃讀經計畫及挑選教材,她的丈夫則帶領敬拜。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要每天堅持這項屬靈操練並不容易。她需要確保孩子們(現在已是高中生) 能夠早睡,自己則得在清晨5點起床,不僅是為了準備早餐,也為了有獨處的時間來親近上帝,調整自己的心態來迎接一天的開始。她笑著說:「今天我是要滿腹牢騷呢?還是要因上帝的救贖而感恩,讓主的喜樂成為我的力量,並以喜樂的心服事家人?」
我另一位朋友,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牧師Leon Lim,也會在家中帶領自己獨特的家庭敬拜。每當我們住在他家,或他們一家來訪時,都會邀請我們一同參與家庭敬拜。
在Leon的家裡,包括他的年邁母親、兄弟、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 (4歲和8歲)在內的全家人,每晚9點會聚在一起。他們的家庭敬拜長約15分鐘:他們會先唱一首敬拜詩歌,然後讀聖經、禱告,接著唱《垂憐頌》(求主憐憫的禮儀詩歌)、以主禱文禱告,最後再以祝福結束:「全能的上帝、創造主耶穌基督及聖靈保守你,賜福於你。阿們。」
「我們按聖經的次序一卷卷讀下去,而孩子們真的很渴望讀經,」Leon說。「看到他們熱愛讀聖經,讓我們興奮不已。」他們家自2019年開始家庭敬拜以來,從未錯過一天。有時候,他們會在車裡進行敬拜;若有家人外出,則透過Zoom連線。
儘管Leon的父母都是牧師,但他從未在家中見過家庭敬拜的榜樣。他指出,在馬來西亞,「父親作為家庭的屬靈領袖並帶領家人靈命成長的呼召仍然相當薄弱」,多數基督徒仍依賴教會來培養孩子的屬靈生命。
起初,他也掙扎於該如何實踐家庭敬拜。但如今,這已成為他們全家人期待的時刻,因為「無論那ㄧ天或那時的生命季節光景如何,我們總能在上帝裡尋得避難所。」
這兩個家庭的榜樣激勵了我,讓我再次思考自己的家庭該如何在家敬拜上帝。
惠特尼建議,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敬拜,最好是全家人已習慣聚在一起的時刻。對我們來說,這個時間點就是孩子們的睡前時光。我們會坐在床上,輪流分享一天的點滴,以及反思我們如何看見上帝的作為。
最近,我七歲的女兒說,她在我丈夫為一位家人的得救禱告時,看見了上帝的作為。四歲的兒子則插話道:「上帝是我的醫治者!祂的名字是拉法!」孩子們的回答讓我們驚喜且會心一笑。接著,我們會一起讀兒童聖經,感謝上帝在這一天中的作為,並唱一首祝福的詩歌。
不過,家庭敬拜對我們而言仍充滿挑戰。四歲的兒子常常在敬拜途中跑開;如果我們當天回家太晚、時間緊迫,我們會省略詩歌,只留下禱告。但我和丈夫仍在努力持續地與孩子一起敬拜上帝,因為正如惠特尼所說:「上帝配得我們在家中和家人一起每日敬拜祂。」
Esther Shin Chuang擁有敬拜研究博士學位,是屢獲殊榮的音樂會鋼琴家、敬拜領袖,並在東南亞六所神學院任教。她與丈夫皆為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城浸信會(Georgetown Baptist Church) 的牧師。
額外報導:布魯斯·巴倫 (Bruce Barron)
圖說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Get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