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Steve Cuss)當時,我正在一趟清晨的航班上。前一天下午和晚上,我都緊盯著螢幕上延誤的航班資訊。那時我已睡眠不足,又因長時間離家而有些焦躁不安。
但這並不能成為接下來發生的事的藉口。
飛機降落後,安全帶指示燈熄滅。我身後的一家人跳起來衝向走道,他們家的青少年直接衝到我前面。在我們家的家規裡,沒有人會插隊。我像甘道夫那樣,把手臂伸到走道上,擋住那家人的路。誰也別想過去。
「大家都想下飛機,」我對那家人說。「我們應該按順序來!」
他們對我說了一些我無法在這裡轉述的話,然後不顧我強壯的三頭肌,硬是從我手臂旁擠了過去。我當時火冒三丈,我的鄰座也明顯感到不悅。下飛機後,空服員把我拉到一邊,告訴我那個少女恐慌症發作了,而我擋住了家人前去幫助她的路。
那ㄧ家人並非無禮;他們別無他法。
身為一位受過訓練、懂得辨識壓力的生理跡象的前牧師,我怎麼會沒察覺到那位年輕女孩需要幫助?我怎麼會讓「禮貌」這個核心價值阻礙了我,無法看到真正在發生的事?
當某些事情「觸發 (triggered)」我們的時候,我們會變得令人驚訝得脆弱。有時,當我們的核心價值受到侵犯時,我們會激烈地被觸發。更常見的情況是,當我們沒有得到「我們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時,我們就會被觸發。
對我來說,沒有被以禮相待顯然是一個觸發點。不過被誤解、讓別人失望、應該知道答案時卻不知道——以及其他大約400種事也會觸發我。我們被一些因素觸發是合理的,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因為「錯誤的假設」和「虛假的需求感」而被觸發,因此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被觸發或反應式 (reactive) 的狀態。
當我們沒有得到我們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時,我們就會與自己、他人、以及與上帝同在的感知失去連結。當那位年輕女孩衝上走道後,我被反應性的情緒淹沒了,因為我對禮貌的虛假「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反應式」的回應往往源自我們不真實的預設。我當時是基於自己預設想見到的畫面行事,因而看不到現實。我沒有看到這位年輕女孩需要幫助下飛機,我眼裡只見到這家人居然沒禮貌地插隊,我必須做點什麼。(我不是在回應真實的處境,而是在回應自己心中的劇本。)
耶穌在祂的事工中,不斷地遇到人們的錯誤假設。我特別被祂在《路加福音》七章44節對法利賽人西門說的話觸動:「你看見這女人嗎?」就像我在飛機上沒能看見那位少女,西門無法正確地與女子連結,也無法與那位就在他身旁的上帝連結,因為他是根據自己的預設在行動。西門陷入反應狀態,而當我們反應過度時,往往就會自己插手處理一切,忘記主的同在。
有多少次,上帝呼喚我們安息在祂的同在中,好讓我們能真正看清發生了什麼事——也看清楚人真正的樣貌?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
讓我很受觸動的是,聖經中最常出現的命令之一是「要記念耶和華」。要記得上帝與我們同在,怎麼就這麼難呢?
聖經中有些人,即使上帝近在咫尺,卻仍完全沒察覺。雅各在一次震撼又深刻的與神相遇後說:「耶和華真在這地方,我竟不知道!」(創世記28:16)
後來,在新約裡,革流巴和另一位未具名的門徒在復活主日那天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同行。他們實際上還與耶穌並肩同行,但路加記載:「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祂」(路加福音24:15-16)。有些人解釋這是上帝特意安排的遮蔽,但我想加上另一種解釋:他們處於反應性狀態而不自知。當你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反應時,是幾乎不可能察覺到上帝的同在的。
當我們陷入反應狀態時,我們不再感到安全,也無法做真正的自己。我們會試圖保護自己免受外界的威脅。例如,我在講道後,常常會感到很脆弱,像一隻黃金獵犬一樣渴望被摸摸頭。這聽起來有些可憐,但對許多傳道人而言,這真的是一項挑戰。如果有人在講道後提出批評,我會不惜說出任何對方想聽的話,只為了讓自己逃離那個不舒服的局面。
這與我在批評面前是否總該保持沈默無關。有時我們會奉承某人,或不願完全與某人分享我們的想法。在那些自我保護的時刻,我沒有把上帝看作我的避難所和力量,而是自己去扮演這個角色。
無論我們傾向自以為義,還是自我保護,兩者的共同點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正是雅各、革流巴,以及所有上帝的跟隨者共有的特質:我們太專注於自己,我們會被人觸發,然後我們就忘了主的同在。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放鬆地進入主的同在呢?這並不難,但需要我們刻意地操練。以下是一些方法,不僅能幫助你察覺情緒,也能化解你的反應式狀態,讓你重新意識到上帝的同在:
打開你的行事曆,找出下一場可能會讓你產生情緒反應的會議或會面。編輯日曆標題,用醒目的方式加上:「上帝與我同在,上帝走在我前面,上帝與我們同在」。將提醒設在事件開始前一小時。當鬧鈴響起時,停下你手中的事,禱告,並「記得耶和華」。
稍後,當你走進那個會議室時,記得:上帝早就在那個房間裡等你了。上帝也與那位讓你難以相處的人同在。這個簡單的覺察禱告,對我的反應式狀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我在每次講道前、開始同工會議前、或當我發現自己又在「靠擔憂通往平安」時,都會這樣禱告。
你也可以試著釐清:什麼是你該承擔的、什麼是屬於上帝的、什麼是別人的責任。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過度負荷而被觸發——我們承擔了超出上帝所交付給我們的重擔。適當的自我檢驗能幫助我們整理自己的反應式回應,並在我們想「代替上帝」行事時提醒我們停下來。
就像上帝不需要我在那趟回家的航班上充當「禮貌警察」一樣,祂也可能正在邀請你,把你肩上的某個重擔交託給祂——或者至少,祂想提醒你:你是祂的同工,這一切不需要全靠你一個人扛。
史蒂夫·庫斯 (Steve Cuss)是CT播客《身為人類》(Being Human)節目的主持人。
圖說 Illustration by Keith Negl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