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林宜瑩台北報導】為讓《新眼光讀經手冊》的寫作牧者更了解聖經經卷歷史背景與經文真義,總會傳道委員會邀請玉山神學院長Walis Ukan牧師、台灣神學院新約老師邱啟榮、「美好腳蹤系列繪本」主編江淑文,於4月7、8日在台北捷運北投會館舉行「新眼光讀經寫作工作坊」,現場有超過50位參與《新眼光讀經手冊》的長老教會牧師與會。
在開會禮拜上,總會傳道主委黃旭正牧師以「記得與忘記」為題,引用腓立比書三章12至16節經文,鼓勵在場牧師學習保羅如何在意記得與忘記該忘掉的事之間,竭力追求耶穌、只在基督裡誇口的精神,一切注目在基督耶穌身上,因為「我們的責任是配得蒙召的」(帖撒羅尼迦後書一章11節)、「繼續努力、仰望耶穌、以忍耐和勇氣跑完全程」(希伯來書十二章1至2節)。
為配合2026年《新眼光讀經手冊》的讀經範圍,工作坊邀請舊約學者、族群神學學者Walis Ukan以「舊約經文與族群身分認同」為題,從族群身分認同的角度,綜覽小先知書的歷史背景。他指出,當時猶太民族身為弱勢,持續面對亞述、埃及、波斯等帝國的統治,各支族普遍存有危機感,面臨滅絕、亡國、流亡等威脅。即使彼此皆尊崇一神論,內部群體間仍存在區別與主從之爭。身處多神信仰強權環伺的困境,各先知在闡述自身群體對一神信仰理解的同時,也必須塑造整體猶太人共同的國族想像,以應對族群可能滅亡的危機,這也成為當代台灣基督徒值得深思的信仰議題。
邱啟榮提醒,釋經應具備「聖經的三個世界」視野,看重文本中(經文本身的情節)、文本背後(經卷歷史背景)、文本前(讀者當代處境)的三個故事軸線,如何述說上帝的恩典。他以「保羅的腓立比書呈現初代教會的拯救神學」為題,從保羅的神學觀、使徒與教會的關係、以及與敵對者的爭論等角度,闡述保羅的品格、信念與信心,並說明保羅雖身處監獄,仍能呼籲腓立比人喜樂感恩,持續傳揚福音。
江淑文則分享自己在參與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寫作中,如何搜尋台灣在地的信仰人物故事、編輯、與寫作群協調等,盼透過寫作方式及呈現的比例原則,將這些有血有淚的信仰人物故事,融入聖經信息中。
總會傳道幹事陳澤胤牧師表示,新眼光讀經運動推動小組從2024年下旬就開始準備2026年《新眼光讀經手冊》的寫手選派及培訓預備工作,並在2025年為寫作同工召開兩次的工作坊進行培訓,每年初的第一次工作坊主要是處境化議題為主軸,第二次工作坊則以研經及寫作為主,邀請舊約、新約學者擔任講師,幫助寫手了解自己負責聖經經文章節的概要,以便能站在處境化的讀經、解經角度來書寫,並且也安排寫作牧者分組討論,深化對經文的了解,對寫作段落能有更加寬廣多元角度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