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採訪:林倩恆)【時代論壇訊】2024香港教會普查結果於上月底公佈。當中發現堂會增長動力欠奉,甚至出現規模收縮的情況。雖然2024年香港的堂會數目(1,318間)較2019年輕微增加(1,305間),但年均增幅卻進一步由0.3%下降至0.2%,崇拜人數及會眾數目亦同樣下跌。今屆普查研究組成員之一、城市轉化學院院長陳敏斯博士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現時香港堂會平均超過40年歷史,難以大幅革新堂會。她認為堂會應摒棄傳統「帶人返教會」的想法,轉而培養信徒領袖並提供支援,讓他們因應其處境建立教會。
擁有金融專業背景的陳敏斯形容,植堂是教會的leading indicator(領先指標),這猶如經濟數據一樣,假如就業率差,即使GDP數字未出台,已可預計經濟增長情況不理想。她指出,假如沒有新增教會,下一屆教會普查的數據也不會理想。不過,她認為毋須對今次普查的結果太悲觀,皆因是次普查主要集中於主流教會的工作,她形容「許多事情發生在堂會之外」,一些最前沿、最具動力的事工尚未涵蓋在是次普查之中。此外,「教會更新運動的普查以量化研究為主,(我認為)事工或以質性研究(效果)較佳,皆因許多事工並非單憑數據可以解釋。數據或可反映大方向,但亦有其限制,當再問及事工中的細項,當中有很多細微差異(nuance),故質性研究或較為適合。」
具活力事工尚未涵蓋 籲毋須對普查過份悲觀
儘管普查結果顯示教會增長動力、擴展幅度正萎縮,但正正由於今天許多新形態的教會和事工出現,故陳敏斯強調,基督信仰群體更需要建立新教會,教會更需要植堂。「 最大問題是,現時堂會的平均年期已有42.7年,即大部份教會是在40多年前年成立。(但)40年來,香港已出現莫大變化,無論是人口結構、科技、經濟、文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等。」她認為,大部份參與這些教會的信徒甚至是領導,都是昔日返教會的人,故教會可作的改革十分有限。
「要擁有40多年歷史的教會革新,老實說,十分困難。所以要革新,便需要新堂會;新堂會才能興起新領袖,才能接觸到新群體。」她引述研究指,擁有10年以上歷史的堂會,比創立10年以下的堂會,前者吸引人的能力較後者低8倍。「可以想像,新堂會能不斷外展,不會將太多傳統加諸在人身上。若是成熟的堂會,會眾也有一定要求。」
勿以8、90年代方式植堂 考慮範式轉移
陳敏斯又認為,傳統教會在設立新堂會方面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習慣了80至90年代的植堂模式──購置或租借地方,動用許多人力物力資源。事實上,今天的新堂會並不需要這些硬件配套,即使透過網絡同樣可以舉行聚會。故她認為建立新堂會最需要的資源並非金錢,而是訓練信徒領袖,「他們就是祭司,服侍他們身處的地方……我並非反對建制(institution),但現在我們太集中於建制,我們如何能增加流動性?」
她提醒教會,「帶人返來」其實並非想像中容易,建議教會摒棄這種傳統想法,認真考慮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鼓勵並支援信徒領袖在他們的處境中,例如職場,領人歸主並作出牧養。「為何他們(年輕人)會返教會?因為其他年輕人參與,所以他們也想參與。但今天許多教會很難營造出那種文化、氛圍,吸引沒有返教會的人或年輕人到來……現在愈來愈多新堂會,是(信徒)看到某些需要;例如職場中許多人未信主,在職場中辦Alpha(啟發課程),領人歸主,但(人們信主後)難以投入教會,最後決定在公司辦教會牧養這些群體。」
陳敏斯並引述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梁國全傳道,在普查結果發佈後分享題為〈略述「2024香港教會普查」──低處站穩再出發〉的文章,指當中提到多用擴堂、 靈活變革是很好的方向。她重申,教會如要發展服侍新群體、新文化,便該想想如何轉化觀念,跟一些先峰合作,給予支持並差派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