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育臻編譯】人工智慧(AI)在醫療領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普世教協(WCC)、HealthAI、Globethics倫理網及印度基督教醫學院(Christian Medical College of India)於5月13日共同舉辦「已然/未然:人工智慧與醫療保健的整合」(Already/Not Yet: The Integration of AI and Healthcare)線上研討會,邀集專家,剖析AI於健康照護的現行應用、未來潛能,及其伴隨的倫理與神學挑戰。
日內瓦全球健康外交JLI中心主任克里斯多夫.班恩(Christoph Benn)博士強調,醫療系統的數位轉型應秉持負責任、包容且公平的原則,確保AI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皆能妥善應用。「若AI使用得當,將帶來莫大機遇——而我們必須妥善管理。」
專精傳染病學、具豐富全球公衛經驗的葡萄牙裔加拿大籍醫師里卡多.巴普蒂斯塔.萊特(Ricardo Baptista Leite)博士提出警示,AI未來數年內可能發展至超越人類各方面智能的「超級智慧」境界。他擔憂AI恐將加劇現存的不平等問題,「AI有潛力成為我們這時代最偉大的平衡者,也可能成為最大的分裂者。」
東正教神學家蒂亞娜.佩特科維奇-貝爾奇(Tijana Petković-Bertsch),專研普世合一運動與科技倫理,於會中探討神學、數位轉型與普世對話的交會點。她以「我們還能保有過去數世紀以來對『人之為人』的相同理解嗎?」此一發人深省的問題開啟討論。她從正教視角詮釋創世記,指出上帝視祂的創造物「甚好」,此乃帶有特定美善意圖,並引導聽眾反思其於當代人類的意義。
印度基督教醫學院教員阿努拉達.蘿絲(Anuradha Rose)博士則分享在地理位置偏遠、資源匱乏地區提供醫療服務的挑戰與心得。她強調,AI的應用方式必須尊重人性尊嚴,而非僅以科學進步本身為唯一追求目標。「我們必須仔細檢視並找出AI中能夠促進人類福祉的面向。人類並非僅有理智而無情感的存在。」
與會專家最終形成共識,認為教會能在AI的應用上,提供重要的神學、情感與靈性基礎。此舉不僅能強化地方社區的凝聚力,更能進一步影響政府制定促進整體福祉的相關政策。班恩在研討會總結時也發出行動呼籲,鼓勵公民社會積極與政府領袖溝通協商,以促成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唯有公民社會才能推動政府採取這些立場,一個資訊充足、知情的社會至關重要。」(資料來源: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