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7月31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真實「活出」八福的人有福了

與八福的信息摔跤,是上帝預備讓基督徒生命改變的重要途徑之一。
(2025年07月11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Rebekah Eklund)大學宗教哲學課那本已泛黃的筆記本上,寫著這麼一句哀嘆的話:「教會主日學都沒這麼難懂。」同樣地,天國八福比乍看之下要複雜得多。它們就像整本聖經一樣,蘊含著取之不盡的豐富內涵。你挖掘得越深,收穫就越多。

如果脫離了八福得以實踐的處境、或脫離了那些真實活出八福的人生,我們就幾乎無法解釋八福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要真正理解八福,最好是放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背後更寬廣的敘事脈絡中來看:八福只有在上帝與祂兒子耶穌的整體故事中,才有意義。

正如卡文·羅 (Kavin Rowe) 所寫:「若不先了解那些使它們成為可思考、可實踐之事的故事,我們就無法理解某個觀念或行動的意義。」

現在,我也想提出類似的觀點:我們最能真正認識八福的方式,也許不是靠閱讀關於八福的解釋,而是看見它們在人的生命中具體呈現。或許,八福的重點不在於「它們究竟是什麼意思」,而在於八福「盼望能改變人們」——八福的目的是轉變我們的生命。

我原本沒料到自己會在撰寫一本關於八福的書時,生命被改變,但我確實被改變了。我開始時常反思自己是如何經歷並表達憤怒的;我是否是個溫柔的人?我是如何使用金錢、如何對待貧窮或無家可歸的人?我都是何時以及如何禱告的,以及我是否曾為了追求公義而受苦?柯斯特 (René Coste) 曾如此問道:「若一個人不曾被八福的火焰焚燒,他又怎能傳遞那火焰?」

克莉絲汀·韋伯 (Christin Lore Weber) 談到八福時寫道

如果我們試圖透過分析來理解八福,我們將無法真正明白它們的意義。相反的,我們需要以愛來領受八福……將它們深藏在我們心中,直到它們在我們的生命中結出果子。我們無法用理論解釋八福,但我們可以透過故事來描繪它——那些我們在所遇見的人與處境中,看見八福被具體活出來的故事。

因此,順著這個思路,我想分享兩個故事——可以說是兩個實踐八福的場景。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一位名叫莉娜的女孩。

海蓮娜 (Helena Ekblom, 1784–1859) 出生於瑞典東約特蘭省,也就是我母系家族的家鄉。她從年幼時就開始看見天國的異象——在天國,八福中的應許已經實現:貧窮的人歡喜快樂、放聲大笑,承受地土,被冠以神兒女的尊榮。她開始傳講這些異象,吸引了許多貧困的農民,他們熱切地領受她的信息,但同時也吸引了那些不欣賞她的當權者。

莉娜以八福的話語,向她那同樣貧困的同胞宣告好消息。正如在《路加福音》所見,這信息蘊含一個隱含的對比式警告:「那些使人貧困的富人有禍了;那些以他人眼淚換來笑聲的人有禍了;那些將奢華建立在苦難之上的人有禍了;那些以不義為根基的權勢者有禍了,那些藐視、逼迫、壓迫耶穌小子的人有禍了。」

像這樣的對比警告,大大的挑戰了當時國家及教會的掌權者。正如傑瑞·萊恩 (Jerry Ryan) 所寫:「從莉娜的視角出發,會看到當下的社會秩序已變得讓人無法容忍,甚至作嘔。」莉娜所傳遞的信息如此令人不安,導致她被關進瓦特斯納 (Vadstena) 一座已被改建為精神病院的城堡長達二十年。

即便在城堡裡,在被社會遺棄、被羞辱的人當中——也就是最貧窮的一群人之中——莉娜仍繼續傳講福音。她傳講上帝對人們堅定不移的愛,向他們保證:「即使在監牢裡,他們也能喜樂地享受作神兒女的自由;他們就是將會承受應許的人」(馬太福音5:9-10)。

二十年後,莉娜獲得釋放,但她並未停止傳講八福的福音——那對貧窮人而言是好消息、對掌權者卻是壞消息的福音。莉娜再度被逮捕,但在被押回瓦特斯納的路上,一行人經過一個被瘟疫摧殘的小鎮,押送的衛兵們嚇得逃之夭夭。然而莉娜卻留下來,照顧病患,安慰哀慟者。

瘟疫結束後,當地人民深愛莉娜,以至於無人再敢逮捕她。莉娜年老、無法再勞動時,便回到家鄉村落裡的一處貧民收容所安身。莉娜用她的講道,更用她的生命,活出了八福——她既幫助貧窮人,自己也是貧窮的;她既安慰人,自己也是流淚者。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一位我稱為「安娜」的女士。她曾是社區組織者,也是一位傳道者、牧者,並長期陪伴貧困的人們。多年來,她以和平、慷慨且堅韌的精神,服事一個飽受槍枝暴力與種族不公撕裂的社區。她也成為兩個女兒的母親,其中一位在經歷一段痛苦掙扎、試圖理解為何自己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困難重重後,被診斷出自閉症。

正如安娜在人生其他的呼召中所展現的一樣,她以恩慈、溫柔與堅毅承擔了這樣的母親的角色。認識她之後,我不需要再費心尋求理解什麼是「使人和睦的人」、什麼是「溫柔的力量」、什麼是「心靈貧乏」的樣貌、或什麼是那種「能把美好帶入黑暗」中的哀慟。當八福在人的生命中扎根,它們會以不同的方式開花結果。這兩位女性,都活在八福的兩端之間:哀慟與安慰、締造和平與渴望和平、施憐憫也領受憐憫。

如同她其他的呼召一樣,安娜以優雅、溫柔及堅毅的態度承擔母親的使命。認識安娜以後,我不需要再費心尋找什麼是「使人和睦的人」、什麼是「溫柔的力量」、什麼是「心靈貧乏」、或什麼是「能把美好帶入黑暗中」的那種哀慟。

當八福在人的生命中扎根時,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開花結果。這兩位女性的生命展現出八福的雙重面向:哀慟與得安慰、締造和平但也渴望和平、施予憐憫卻也領受憐憫。正如艾倫·維爾希 (Allen Verhey) 所寫:「因此,我們既要尊榮那些被羞辱的人,也要學會謙卑;我們既要安慰哀慟的人,自己也要流淚,痛苦地承認這世界尚未進入上帝定意的未來樣貌。我們要以溫柔事奉那些溫柔的人;我們要渴慕公義——並為公義努力。」

八福所處的位置,正是我們所處的時空:一個尚未進入上帝預備的未來的時代。對牧者兼神學家山姆·威爾斯 (Sam Wells) 而言,每一條八福的前半段,都是對十字架的描述 (貧窮、飢渴、溫柔、憐憫、被逼迫),後半段則是對復活的描述 (安慰、憐憫、上帝的國) 。

威爾斯寫道,我們正活在八福前後兩段之間的時空——我們住在「現在哀哭的人有福了」和「因為你們將要歡笑」之間的逗號裡。處在十字架與復活之間的人生,不是容易的事,卻滿有喜樂;這樣的生命既深刻的苦痛,也深刻的美麗。八福亦是如此。

我發現,八福和耶穌的其他比喻一樣,看似簡單,卻意義深刻。正如教父奧利根 (Origen) 所說:「出現在神聖文本中的奧祕絕非偶然……試圖去理解奧秘的掙扎之處,正是上帝預備讓信徒成熟的重要途徑之一。」

或許,八福的其中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讓我們對它們感到驚奇、產生渴慕。你越多與八福摔跤,八福就越將你吸引至它們的深處。你挖得越深,八福結出的果子就越多。

改編自麗貝卡·艾克蘭德(Rebekah Eklund)的《不同的世代的八福》(The Beatitudes through the Ages)(Eerdmans: 2021)。 經出版商許可轉載。

 



其他新聞快報
士林教會舉辦情緒主題營會 與ILT青年攜手屏東服事 (教會公報)
萬興教會ILT青年親歷颱風災後行動 走入北門嶼關懷居民 (教會公報)
七星中會將舉辦災害應變工作坊 籲請踴躍報名 (教會公報)
美長老教會聲援加薩 以信仰回應苦難 (教會公報)
回顧大屠殺歷史 猶太馬戲團演繹遷徙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