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綜合報導】曾獲師鐸獎、金鼎獎、金穗獎與教育奉獻獎,被譽為「台灣蝴蝶先生」、國寶級昆蟲學家與生態教育推動者的陳維壽老師,於6月30日蒙主恩召,享耆壽95歲。他的告別禮拜於7月19日上午,在台北市博愛館景行樓舉行。陳維壽不僅是台灣昆蟲保育的重要推手,也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教育者與基督徒,晚年受洗,為七星中會內湖教會會友。
陳維壽於1931年出生於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四歲時在幼稚園觀察到一隻蝴蝶從蛹中羽化的過程,開啟一生對蝴蝶世界的探索與奉獻。自北師附小、成功中學至中興大學植病系昆蟲組,他始終懷抱對昆蟲的熱情不減,學成後即投入教職,先後在台北農校、成功高中任教;並於1958年發表了新蝶種「馬拉巴綠蛺蝶」,為台灣蝴蝶學增添新頁。
1965年,陳維壽回到母校成功高中擔任生物老師,期間更投入蝴蝶保育與環境教育。他發現台灣因經濟開發導致平地蝴蝶數量大幅減少,許多地區已成為「蝴蝶沙漠」。這令他憂心不已,遂立志以畢生之力推動蝴蝶與生態保育。1971年,他以個人標本收藏為基礎,創立「成功高中昆蟲博物館」,為全國首創的校園昆蟲專館。此外,他也曾在屏東山區發現大量蝴蝶群聚的「蝴蝶谷」,其壯麗景象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除了教學與展示,陳維壽熱心推動保育與研究;為了記錄蝴蝶生命之美,他更扛著重達數十公斤的攝影機,花費七年時間,完成台灣第一部蝴蝶生態紀錄片《大自然的舞姬》,榮獲首屆金穗獎。他並著有五十餘本昆蟲與蝴蝶相關書籍,其中《台灣的蝴蝶》於1977年獲得金鼎獎,是出版界與學術界的雙重肯定。
除了學術與教育成就,陳維壽更長期參與民間環境保育活動,曾任保護動物協會與台灣賞蝶協會會長。退休後仍持續教學與館務推展,甚至到八十高齡,仍每日前往昆蟲館講課、整理標本。期間,他亦發明「動態象形貼圖教具」,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昆蟲與生態系統,對科學教育創新有深遠貢獻。
2009年,在陳維壽積極奔走與設計推動下,「蝴蝶宮·昆蟲科學博物館」於成功高中綜合大樓三樓正式落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常態性昆蟲展示館。館內不僅收藏逾四萬件標本,更結合自然科學教育、藝術美學與蝴蝶文化,成為台灣生態教育的重要地標。
成功高中校長劉晶晶表示,陳維壽是學校無可取代的自然教育靈魂人物,不僅啟發無數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也為校園與社會留下珍貴的教育資產。校方將持續推動蝴蝶館的教育功能,延續陳老師對生態保育的初心與使命。他的兒子陳明昌醫師也回憶,母親是父親最堅實的後盾,默默陪伴與支持他追逐蝴蝶夢的每一步。十多年前,陳維壽在妻子的引領與愛的感召下,接受上帝恩典,受洗成為基督徒。(相片提供/成功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