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9月7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YouTube無法真正「牧養」學生

人們正透過YouTube學習信仰並被塑造。教會能如何提供更豐富、更真實的替代方式?
(2025年07月29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Dylan Musser)「是誰 (或任何事) 對你的信仰影響最大?」

身為一名校園事工傳道人,我曾向許多大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最近,我注意到他們的答案開始出現轉變。

去年秋天,我和一位范德堡大學的大一新生聊天。我們一邊吃著塔可餅,一邊聊天,我問了他這個問題。我看著他若有所思地思考著。會是他家鄉的教會嗎?還是一本好書?或一位帶領他成長的屬靈前輩?還是他的父母呢?

他往後靠了靠身子。

「YouTube。」

我愣了一下,努力不讓自己露出驚訝的表情。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們正在做的這件事:一起吃午餐、「帶領門徒者」與「被帶領者」之間的互動——對他來說可能是個全新的經歷。在這個數位時代,非實體的人際互動已成為常態。人們透過瀏覽螢幕獲取觀念,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生命被塑造。對許多學生來說,「面對面」的門徒訓練顯得陌生而罕見。但問題不在於YouTube本身,而在於數位媒體正在重新塑造我們,使我們傾向於選擇一種經由媒介、且往往被動的信仰體驗。

但當門徒訓練是透過螢幕來進行時,會失去一些很重要的東西。現代人真正需要的,是具身性的 (embodied)、「道成肉身」的門徒訓練: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成堆的標準答案;這種「生活方式」應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喚醒他們對在現實世界中與上帝同行之美的渴望。人們需要明白,門徒訓練不僅僅是資訊的傳遞,更是靈魂的塑造——而這種塑造,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其他罪人聖徒真實地共同生活、彼此陪伴。

正因如此,「具身性的門徒訓練」正是提摩太·凱勒牧師 (Tim Keller) 所說的「反向教理訓練」(counter-catechesis)。這種門徒訓練對抗每天不斷在塑造人們的數位禮儀 (digital liturgies)。牧者及學生輔導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能向年輕人展示「道成肉身」式的、具身性的門徒生活,是一條更真實、更美善的道路。

1. 具身性的門徒訓練帶來健康的摩擦

2011年,馬克·祖克柏創造了一個如今在數位科技討論中隨處可見的詞彙:「無摩擦」(frictionless)。在這個「無摩擦」的世界中,我的螢幕幾乎不會對我提出任何要求 (除了要求我給它我所有的關注力)。螢幕是我隨時在側的夥伴,而演算法總是迎合我的想法,為我量身打造一條滿足自我需求的資訊流。

但即便基督徒們竭力建造一個毫不費力的世界,我們深知,在創世記第三章之後的現實裡,生活總是充滿挫折與虛空——包括我們在門徒訓練上那緩慢且有時痛苦的努力。道成肉身式的門徒訓練是混亂的、讓人很不方便的、會打斷日常節奏的。這種門徒訓練對我們的要求更多,更挑戰我們。但也更加值得所有的付出。

我曾親眼見證這樣具身性的門徒訓練如何實際運作,例如和學生一起讀一本神學書籍。在這個注意力日漸渙散的時代,專注閱讀一本紙本書成了一件困難的事。當我邀請學生一起讀巴克 (J. I. Packer) 的經典著作《認識神》(Knowing God) 這類書籍時,我知道這絕對不輕鬆。但我一次又一次地看見,當學生願意與紙本文字搏鬥——不被超連結或通知干擾——所結出美好果實。當我們肩並肩地閱讀,一起咬文嚼字、翻越段落與篇章,面對疑問與批判、彼此切磋琢磨時,我們所成長的不只是知識,也包括我們將如何愛耶穌、跟隨耶穌。

這樣的靈命塑造不會在孤立的處境中發生,也很少透過被動接受而發生。看YouTube影片或許能讓人獲得一些資訊,但它和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地一同尋索真理,是截然不同的事。這並不是說數位內容毫無價值——我自己也傳過不少影片和Podcast給學生——但目標仍然一樣:為了讓我們能「一起」討論與反思,而不是「獨自」消費。

我們不該把實體聚集視為門徒訓練中必須克服的障礙。這是上帝所賜的祝福。「具身關係」所帶來的摩擦,正滿足了那些ChatGPT無法滿足的靈魂渴求。若我們生命中缺乏基督身體的實際臨在,就不可能活得更像基督 (林前4:15-16)

我們需要那種因為彼此靠近、彼此可見、彼此可觸所帶來的健康摩擦。

因為這正是上帝選擇塑造人類的方式,而地方教會正是實踐這方式的理想場域。在具身的關係中,我們冒著生命會被揭露與挑戰的風險相知相愛,但若缺少這一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基督徒靈命塑造。

2. 具身性的門徒訓練使福音更有吸引力

當學生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實活出信仰之美和挑戰的人親近時,福音對他們而言就變得更具吸引力。當牧者與學生輔導邀請學生進入他們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節奏時,福音便不再只是個理論或抽象的概念,而是個有血有肉、可以看見並體驗的現實。

這種生命對生命的關係絕非輕描淡寫的事,更絕非次要的事。因為耶穌在《約翰福音》13:35這樣說:「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在我們的校園事工中,我們實踐這樣關係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每月一次的「家庭晚餐」。所有學生與同工都受邀參加。我們敞開家門,孩子也一起參與。每個月的那天晚上家裡總是熱鬧非凡,甚至有點混亂——多的是被打翻的飲料,以及被打斷的對話。但對許多大學生而言,走進一個真實家庭的家中,是一種難得的歇息與安慰。

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親眼見到福音的真理如何在真實生活中被活出來。他們看見父母以耐心展現的恩典、在分享晚餐中的慷慨、在分享故事中的喜樂,以及在處理混亂時流露的饒恕。

這些在尋常生活中閃現的福音片段,使抽象的信仰變得可以經歷、可以相信。這就是福音變得可信的其中一種方式。

3. 道成肉身的門徒訓練與人一同喜樂,也一同哀哭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被設計為會注視人們的臉龐、對臉部表情有反應的存在。有研究指出,早在人類學會使用語言之前,解讀他人表情就是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礎。正如精神科醫師湯普森 (Curt Thompson) 所說:「我們生來就在尋找某個會注視我們的人。」

這種與生俱來、渴望被看見、被認識、被理解的需求,如今已被商業化;科技公司利用這種渴望來收集我們的數據。我們不是轉向彼此,而是轉向無所不在的螢幕。在這個過程中,手機上的臉部辨識系統 (Face ID) 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虛假的「被看見」與「被認可」的感覺。

但唯有在彼此靠近、真實相處的關係中,我們才能會學會那種真誠的、富有說服力的「同理心的注視」。正如卡爾 (Nicholas Carr) 指出的,同理心「要求我們注視他人」——你不會去愛那些你從未仔細注視的事物。

而這正是螢幕媒介世界中最深的失落之一:我們太容易活在謊言中,忘記與我們在網路上互動的,是一個上帝按著祂形像所造的人。

在《羅馬書》第12章中,保羅如此形容基督徒應當有的真實愛心:「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

ChatGPT做不到這件事。Google甚至連裝都不會裝。

但,親愛的牧者,你可以。

當我們放下手中的裝置,轉身面對彼此時,我們讓自己在喜樂與哀傷的時刻被人看見及認識。這樣的轉身,是效法耶穌的方式——祂曾在婚宴中喜樂 (約翰福音2:1-11),也曾在葬禮上哭泣 (約翰福音11:33-35)——以全然投入且真實的方式。祂沒有在離門徒遙遠的地方帶領他們;我們也不該如此。

4. 具身性的門徒訓練幫助我們去愛「真實的」鄰舍

線上生活的一大誘惑,就是讓我們忽略了眼前的人。有許多令人心碎的故事,無論在身體上情感上,都證明了這一點。身處「超連結」的世界,我們很容易就活成了畢爾布羅 (Jeffrey Bilbro) 所形容的「望遠鏡式的道德感」(telescopic morality):那些發生在我們物理空間之外的事件,變得比我們身邊正經歷痛苦的人還重要。

身為基督徒,關心世界局勢是好事、是正確的事。但如果我們對全球議題的關注,是以忽略與身邊的人「同在」為代價——例如正在我們隔壁受苦的鄰舍——那我們的方向就出了問題。

具身性的門徒訓練可以恢復這樣的平衡。它教導我們去實踐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 所說的:「看見他人,並讓他們感受到被看見、被聽見與被理解的藝術」。當我們信實地如此行,我們就為具有持久性的改變騰出了空間,這是一種從我們所在之處開始的改變。

在一個以便利和輕鬆為優先選擇的文化中,道成肉身的門徒訓練往往很麻煩。我們無法用滑動、點擊或快速翻頁的方式,草草略過那些真實站在我們眼前的人。而若我們忽略了道成肉身的門徒訓練,我們就無法展現教會在這個孤單又彼此相隔的世界中最有吸引力的邀請之一:群體/愛的共同體和歸屬感。

克莉絲汀·羅森 (Christine Rosen) 在她深具洞見的著作《經驗的滅絕:在非具身的世界中做個人類》(The Extinction of Experience: Being Human in a Disembodied World) 中指出:「經由 (數位) 媒介所過的人生,正在成為常態。」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處境中,基督信仰提供了另一條更美的道路

這些具身臨在的習慣不只有幫助——而且是聖潔的。每一次面對面的門徒訓練,都是對這個被數位節奏日漸吞噬的時代的一次安靜反叛。這些習慣既提醒我們,也提醒我們所同行的學生和我們所處的世界:真正的靈命塑造,是在「彼此靠近、真實且脆弱、相愛」的土壤中發生的。

正如魯益師 (C. S. Lewis) 提醒我們的:「這世上沒有普通的人。」

儘管科技帶來許多便利,它永遠無法滿足我們那「深刻地看見他人,並深深地被人看見」的渴望。

耶穌基督的福音,所賜的是遠超過螢幕媒介所能提供的生命。

保羅提醒我們:有一天,我們都將「敞著臉看見主的榮光」(哥林多後書3:18),我們將「面對面地」看見那如今仍模糊不清的,並且「完全地認識」,如同我們「完全地被認識」(哥林多前書13:12)。那一天,我們所有的渴望都將在那無需媒介的喜悅中得到滿足——不是透過螢幕像素,而是透過基督真實的同在。

但在那日來臨之前,具體可見、道成肉身的門徒訓練,是未來榮耀同在的預嚐,使人們能一瞥「生命本該如此」的畫面。

Dylan Musser 是范德堡大學領航者團契 (The Navigators) 的校園主任,也是達拉斯神學院亨德里克斯文化參與中心 (The Hendricks Center for Cultural Engagement) 的研究員。

 



其他新聞快報
南園教會福音主日 談無神論思維下的信仰渴望 (教會公報)
第20屆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營 提升教材多元性 (教會公報)
八角塔勇奪東京國際合唱大賽「同聲組金牌冠軍」 指揮李建一教授拿下本屆賽事「最佳指揮」 (教會公報)
彰基團隊寫下新頁 完成巴紐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基督教論壇報)
柳原教會歷史活化講座 點燃記憶火種燃向未來宣教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