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泰陽整理報導】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長者健康成為重要議題。其中,髖關節骨折是高齡者常見且危險的傷害,可能導致長期臥床、行動能力喪失甚至死亡。健保數據指出,患者骨折後一年死亡率為18%至22%,男性更高達25%。許多患者術後無法自行走路,五分之一需要長期照護,不僅整體醫療花費超過30萬元,若無妥善整合醫療與長照資源,將加重醫療體系與財政負擔。
為提升高齡骨折照護品質,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將於8月2日與3日,在蘭醫師大樓國際培訓中心舉辦「高齡髖關節骨折照護研討會」。會議邀請日本、奧地利學者,及台灣骨質疏鬆學會、心臟內科、麻醉科與老年醫學科等領域專家,共同研擬適合台灣的照護模式,盼能借鏡國際經驗,為長者建立更系統、更人性化的整合照護路徑。
瑞士AO基金會理事澤口毅(Takeshi Sawaguchi)教授指出,亞洲的高齡骨折患者持續增加,未來20年預估成長40%,將造成沉重經濟負擔。他呼籲,應由跨專業醫療團隊與護理人員共同照護,才能提升康復成效、降低醫療成本,並協助家庭恢復正常生活。
奧地利籍的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卡默蘭德(Christian Kammerlander)表示,隨高齡人口增加,高齡骨折的整合照護更顯重要。他說明,許多患者身體虛弱且有多重共病,住院時就應導入完整照護流程,包含妥善的手術、早期治療與復健。卡默蘭德也強調防治骨質疏鬆,以預防二次骨折,進而減輕醫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陳崇桓指出,期望在會中學習國外的照護與成功經驗,導入台灣的骨折後整合照護流程,進一步推動骨質疏鬆照護品質的提升,並爭取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以實際行動守護台灣長者的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
彰基骨科部部長陳志輝指出,台灣高齡者髖關節骨折不僅病情複雜、死亡率高,也加重家庭與醫療體系負擔。為此,彰化基督教醫院舉辦國際研討會,集結骨科、麻醉、高齡醫學等專家,推動跨科整合照護模式以取代傳統單科治療,期望提升治療效率與品質,降低風險,共同應對高齡社會的挑戰。
陳志輝呼籲政府,健保制度應從單純的成本控制轉為「創造價值」,使醫療資源能更有效地幫助病人獲得良好預後、減輕家庭負擔。他強調,髖關節骨折是可預防和改善的健康問題,須由政府、醫療單位及社會各界共同合作,建立整合式照護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健康老化」的目標,讓長者擁有尊嚴且有品質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