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柏編譯】美國長老教會(PC(USA))、美國福音信義會(ELCA)、聯合衛理公會(UMC)與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等主流新教,9月2至5日在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市的西敏斯特長老教會(Westminster Presbyterian Church),共同舉辦第二屆「信仰未來:以智慧和見證引導AI」跨教派會議。約60位牧者到場、超過300人線上同步參與,探索教會在人工智慧(AI)時代中應扮演的角色。
forum善用AI,聚焦人性關懷
擁有亞馬遜工程師背景的教會敬拜領唱喬沃尼亞.泰勒-海耶斯(Jovonia Taylor-Hayes),在主題演講中表示,AI在處理重複性行政事務,如整理會議紀錄、內容初步發想、管理郵件列表等方面,是絕佳的「引擎啟動器」(engine-starters),能將領袖從過勞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來。她說,省下來的時間與心力,應投入到那些真正需要人性溫暖的牧養關懷與人際連結上,這些是AI無法取代的。
然而,在展示AI便利性的同時,泰勒-海耶斯也提出了警告,她引用另一位與會者的擔憂:「AI就像早期的印刷機,改變了世界,但只對那些本來就識字的人有用。」泰勒-海耶斯認為,這點出了數位落差的隱憂,教會必須警惕科技可能無意中加劇社群內部,乃至於整個社會的資源不平等。
為此,泰勒-海耶斯提出了三點行動呼籲。一、保持警醒與學習:教會有責任去了解正在使用的AI工具,不僅理解功能,更要追問數據來源與運作原理。二、主動發聲與挑戰:鼓勵教會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本,挑戰開發科技公司,追問其「不作惡」的企業原則具體意涵為何;同時,應積極向民意代表反映,參與相關法規的制定過程。三、預備自己與他人:教會領袖必須先裝備好自己,才能引導會眾,面對社群中普遍存在的科技焦慮,對話的重點應是AI如何「與我們同行,而非取代我們」。
泰勒-海耶斯分享,AI甚至可以在牧養上提供助力。例如,針對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會友,AI可以協助他們將腦中紛亂的想法組織成有結構的禱告文。「這不是取代他們的禱告,而是幫助他們禱告。」
forum看不見的代價:倫理與環境
會議的另一條主軸,則是檢視AI技術背後潛藏的權力結構與倫理偏見。伊利夫神學院(Iliff School of Theology)博士菲利普.巴特勒(Philip Butler)向與會者提問:「誰有權定義『人』?」他引用馬丁尼克詩人艾梅.凱塞爾(Aimé Césaire)在《論殖民主義》(Discours sur le colonialisme)中的話,指出任何一個為了合理化統治與暴力而發展出的論述,都證明了這個文明本身已經是「道德上患病的文明」。他警告,若允許一個由權力階層定義的、單一的、標準化的「人性」概念,透過AI技術得到強化與普及,那便是複製了殖民主義的邏輯。他邀請與會者拒絕這種簡化的定義,轉而擁抱並珍視那些在地化的、複雜的、充滿矛盾卻真實的個體生命經驗。
紐約大眾神學院(General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教授麥可.迪拉許穆特(Michael DeLashmutt)提醒,AI時代的風險不是機器變成人,而是「我們人類,忘記了人性的豐滿意涵」。哥倫比亞神學院(Columbia Theological Seminary)倫理學教授馬克.道格拉斯(Mark Douglas)也提出反思,指出驅動AI所需的大型數據中心是消耗巨量能源與水資源的「巨獸」。
forum在無望中成為「搗蛋者」
會議的閉幕演講,由伊利夫神學院的社會倫理學教授米格爾.德拉托雷(Miguel A. De La Torre)博士發表。他坦言,在聆聽了前三天的討論後,他撕毀了原先準備的講稿,因為他感到一種深沉的「無望」。他列舉AI在當下已造成的具體傷害:從加劇司法偏見的「從學校到監獄的流水線」,到利用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對女性進行網路霸凌,甚至出現了讓悲傷者與已故親人「對話」的營利服務,他稱之為「掠奪悲傷者的商業行為」。
德拉托雷接著分析了AI對經濟的衝擊。他對比了汽車取代馬車的工業革命,指出那次革命雖淘汰舊產業,卻也創造了新工作並壯大了中產階級。但他引用世界經濟論壇的預測說,AI將在未來五年內導致40%的雇主裁員,這不是創造新機會,而是「在許多人的職業生涯開始前,就摧毀了他們向上爬的階梯」。
面對科技巨頭的巨大優勢,德拉托雷提問:「作為一個倫理學家,當我感到無望時,我必須採取的倫理行動是什麼?」他的答案是:成為一個「搗蛋者」(trickster)。他解釋,在拉丁美洲與美國原住民文化中,「搗蛋者」是在體制不公、力量懸殊時,唯一能夠顛覆系統、帶來一線改變的角色。
德拉托雷最後向所有教會領袖發出呼籲:「不要浪費時間對權力說真話,因為權力早已知道真相是什麼。我們應該對無權者說真話。」他認為,在一個充滿模糊與不公的時代,真正的信仰實踐,是在鬥爭中定義自己的信仰與人性,並透過故事與行動,將倫理「道成肉身」在那些被噤聲者的生命中。他表明,教會的責任是建立一個能彼此問責的社群,因為這才是抵抗絕望、追求些許公義的唯一途徑。(資料來源:ENS、PC(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