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10月25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新書講座探討慰安婦歷史傳承 記憶消逝成危機 婦援呼籲轉化為人權教育養分

(2025年10月12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邱國榮台北報導】黑體文化出版社於10月11日下午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舉行新書講座,介紹日本中學教師平井美津子撰寫的《上一堂「慰安婦」的課:一位日本中學教師的戰鬥紀實》。出版社強調,隨著倖存者相繼辭世,如何透過教育延續記憶、深化理解,已成為當前最迫切的課題。活動並邀請長期投入慰安婦運動的前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康淑華,分享台灣慰安婦運動的發展與挑戰。

日本教師對抗右翼壓力 堅持課堂傳授戰爭責任

《上一堂「慰安婦」的課》記錄了日本大阪國中教師平井美津子在右翼勢力壓力下,仍堅持於課堂教授慰安婦歷史的經驗。平井任教30年,超過20年在課堂上談論日本戰爭責任,雖然多次遭受校方與地方議員施壓,但她仍以中學生能理解的方式講述歷史,展現了教育者面對政治壓力的勇氣與堅定信念。出版社指出,該書雖篇幅不長,但已出版日文、韓文與中文版。

出版方強調,台灣59位已知的慰安婦受害者已全數辭世,歷史記憶如何透過教育傳承,已成社會共同的責任,而該書正提供了教育者面對沉重歷史時的實踐範例。

康淑華:從性暴力汙名到療癒尊嚴陪伴

康淑華在講座中以自身20年的研究與行動經驗指出,台灣慰安婦運動正面臨「記憶消逝」的危機。她回顧,台灣慰安婦運動早期受韓國啟發,但在政治與社會結構中發展艱難。1990年代以來,雖揭露上千名受害者真相,但社會長期冷漠,加上性暴力汙名與國族主義論述的撕裂,使議題難以持續受到關注。

她強調,阿嬤們不僅是歷史的象徵,更是有情感、有故事的平凡女性,她們仍渴望尊嚴與生活的喜悅。她說:「有一年讓阿嬤們穿上婚紗,她們開心拍照的模樣,讓我看到她們仍渴望尊嚴與生活的喜悅。」

歷史保存是公共責任 呼籲轉化為人權養分

康淑華呼應平井美津子的教育實踐,指出「戰爭中的性暴力並非過去式」,從烏克蘭到其他衝突地區,類似暴行仍在發生。她認為,教育應引導學生從同理與人權角度思考,而非陷入仇恨對立。

談及未來,康淑華對阿嬤家人權館因經費縮編搬遷感到憂心,強調:「歷史保存不是浪漫,而是公共責任。」她呼籲政府與社會各界正視女性戰爭創傷的歷史位置,將記憶轉化為推動人權教育的養分。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人安赴花蓮助重建 寒士成為鏟子超人 (教會公報)
從「追思三禮」談基督徒的孝道觀:溫永生院長推行華人慎終追遠的核心價值 (網友/機構提供)
基督教救助協會啟動花蓮光復重建計畫 首波發放白米 將祝福帶入災區 (教會公報)
古城野餐音樂會 關懷長輩身心靈健康 (教會公報)
蔡維民就任台神第30任院長、台神研第4任校長 授職感恩禮拜謙稱「不配」 珍惜上帝召命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