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崇基學院校牧室主辦「第四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其中與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及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合辦的「信仰與自由」公開演講,邀得何光滬教授及資深新聞工作者程翔主講,於三月六日在望覺堂進行,近四十人參與。
八福與東歐革命
程翔曾因「間諜罪」被判坐牢,失去三年多的自由。會上他堅決表示,基督徒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來實踐信仰,維護人的自由。他指出登山寶訓與柏林圍牆倒塌的關係,當中的關鍵在於前東德的城市──萊比錫,指那裡曾是馬丁路德就〈九十五條〉作神學論戰的地方,幾百年後又對柏林圍牆倒下起了重要作用。「圍牆倒下前,當地的尼古拉斯教堂連續十三個星期一舉行禱告會,每次都有幾千名群眾聚集。」
程翔解釋,弗萊爾牧師(Rev. Christian Fuhrer)是帶領禱告會的靈魂人物:「聖殿不應與皇位一起,而應與街頭結合。」這句話讓程翔非常感動。他指東德是共產鎮壓得非常厲害的城市,唯獨教會讓人有自由的思想和行為。弗萊爾牧師以登山寶訓八福開始帶領禱告會,並參考馬丁路德,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形式爭取自由。群眾亦以八福克服恐懼。到了後期,群眾包圍教會之外集會,周邊則被坦克車包圍。當時的國防部這樣說:"We are ready for everything, except candles and prayer." 但面對群眾,根本無法以鎮壓機器下手;事件傳遍德國,一個月後柏林圍牆便倒下了。程翔形容,東西德統一背有很多複雜的因素,但也是以祈禱開始的奇蹟。
程翔組織了教會於事件上扮演的角色,首先是十三場禱告會感染了整個城市,且成了信息中心,並有指示引導群眾行動的原則等。09年,柏林圍牆倒下二十週年紀念,程翔前往當地採訪,他特別思想到,「基督教於社會變革中應扮演甚麼角色呢?」他認為應是對公義的追求,信、望、愛的力量促成了萊比錫這種非暴力的革命。他又引用了阿摩司書5章24節:「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此外,他亦思考了八福與革命的關係。「八福與公義的關係很深,特別是這兩句: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他認為,羅馬書13章1節是最多被基督徒誤用的經文:「保羅說,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但保羅在其他經文亦指出,掌權者應行公義、公平的,這是政府存在的理由,所以基督徒不應順服不這樣做的掌權者。」他同時指出,反對暴政就是對神順服,最後以彌迦書6章8節作結:「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基督徒要超越自我中心
何光滬則從思考方法出發,探究信仰與自由的關係。他坦言自己的思考仍未十分清晰,但很希望藉著這次交流豐富其思考。他認為應先對「自由」作出定義,除了自由作為人性,與動物有別外,更高的層次應是「行動者能按自己作出選擇」:「動物受自然法則支配,餓了必吃,發情期遇見異性,必須交配,沒有拒絕的自由。人卻為了正義、尊嚴而不吃,像1989年學生絕食。」而道德的前提乃是自由,沒有選擇對錯的自由就沒有道德。「但基督徒有時在、有時則不在信仰狀態中,信仰強烈、清楚時,對自由的運用就有好的意義,否則就可能濫用。」
何光滬談到人在社會的自由。「社會保護個人的發展,若破壞了這點,社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人若沒有自由,就不能發展自己的前途。民主不是靈丹妙藥,但所有制度都不會完美,民主起碼可減少錯誤,目前毛病最少的制度就是民主。」但何光滬強調對自由制度要有高度約束,因為每個人都有犯罪的可能。「美國憲法的目標是從負面出發,避免壞事情發生。不是防止壞政府,而是防止大政府。美國憲法之父James Madison提出,要正視人的醜惡面,如果每個人都是天使,就不用政府了。所以美國政府強調:權力分開,互相制衡。中國則相反,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民習慣以官為父母官,自古以來於天子面前毫無自由。馬克思便形容這個東方獨裁國家,人人都是奴才。」
最後,他引用馬丁路德的神學,指自由是freedom from sin,聖靈與情慾相爭,若被聖靈引導,就不會被罪惡控制。「保羅指出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基督徒要超越自我中心,信仰才能出現。」
不只要愛,也要公義
兩位講者講畢,台下的人相繼發言,其中一位老婆婆說:「我懇求在座的人在教會裡不單說上帝是愛,教會有很大責任要說上帝是公義,讓年輕人知道。」
亦有人問為何那麼多基督徒能夠投票給建制內不公義的人?程翔慨嘆:「很多教會都是『好憐憫』、『存謙卑』,卻不容易『行公義』,因為行公義很多時就是與當權者過不去!」
|